专家介绍:魏建国,男,汉族,1947年3月生,江苏省镇江市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经济师。曾任商务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中纪委委员、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急需世界顶级区域研究专家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
论坛欢迎晚宴上,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谈及亚投行时对我表示,“中国(追)上得很快”。他的话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当前提出的区域性问题的高度评价,又可以从侧面看出他们有点酸溜溜又不甘心的心态。于美国举行的中美高端智库经贸对话会上,美国彼得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杰弗里·斯科特问我:“你们提出‘一带一路’是不是想打造全球最大的FTA?”我笑了笑说不是,也不可能打造一个有65个国家参加的FTA。他提这个问题,说明美国的智库正在看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看着中国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倡议,同时内心很担忧。
中国区域专家是否已达到像陆克文和杰弗里·斯科特所担忧那样的水平?我看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从当前中国的区域专家组成特点来看,是两多两少。一是政府官员多,顶尖的专业人士少。二是跨界人士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员少。从研究成果来看,也是两多两少。一是虽然能够提出区域发展理论应对招数,但大部分招数是短期的多,长期的少。二是所提出的应对解决当前区域性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般性的多,而创新性的少。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区域发展研究的规则多、规律少。我认为,现在首先应该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当务之急。下一步,我们能不能提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国内外区域合作行动纲领?
有人比较悲观,认为我们的区域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20年。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差距不大,更重要的是应该追上去,差距只有在追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缩小。关于下一步如何缩小差距,我有两点看法:
第一,当前发展区域经济最大的软肋是什么?有人说,区域经济是门新兴学科,二战后才开始出现,中国则更迟。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有人说,这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我认为也不是。我们曾集中力量搞成了“两弹一星”,为什么不能把区域经济研究用同样办法搞上去。还有人说是缺乏研究经费。我认为更不是。应该看到,从美国的机制体制和资金来看,水平也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高。中国区域经济研究落后的关键是缺乏创新理念。
从现在看,西方区域经济学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仍是集中当代顶尖级区域经济专家最多,向全球提供区域创新平台和公共产品最多的国家。远的不说,近的就有例如G8(8国集团)、G20(20国集团)、TPP(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等,相比之下欧洲提出较少,更不要说发展中国家。但是,作为当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后来居上,不仅在国内拥有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经济平台,更是在全球提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未来将向全球提供区域经济的公共产品,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全球顶级区域经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