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吴晓求,著名
经济学家,
金融证券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吴晓求教授是中国证券理论研究、证券教学和教材体系的重要开拓者,是中国最早培养证券研究博士生的导师。在
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我国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设计者和政策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在提出“金融中心漂移理论”的基础上,于2001年系统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全球新的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已进入重大的转型历史时期
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承办的2017国际货币
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指出,中国金融进入到一个重大的转型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必须顺应这些变化,必须推动金融的结构变动,以此推动中国金融的竞争力和金融功能的改善。
吴晓求认为中国金融进入了重大转型历史时期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金融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结构性调整,趋势非常明显,预示着中国金融体系大调整时代来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于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迅速提升,这种金融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功能发生转型,中国将逐步由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变为融资和投资并重,而且未来会逐渐成为以投资和财富管理为主的金融体系。这是基于中国金融结构变化带来的金融功能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也预示着中国金融风险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资本不足的风险。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放在资本充足上,这是基于中国金融是传统金融体系而设定的。如今中国进入了从资本不足风险过渡到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因为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作为财富管理的基石资产,风险主要来自于透明度。这预示着中国的金融监管也要改革。
第二个特征是,科技对中国金融的深刻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科技如此渗透金融,使得金融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今天出现的一系列现象是在传统金融里无法解释的,科技对金融的深刻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传统金融,也给金融学者提供了广阔舞台。传统金融的整套理论是基于物理化金融业态形成的,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使得金融的物理业态渐行渐远,它已经跨越时空限制,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要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金融监管必须顺应科技对金融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止科技对金融的渗透。
第三个特征是,中国的金融越来越国际化。中国金融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虽然离国际舞台中心还有较大跨度,但是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中国金融离国际金融中心舞台已经不远。
吴晓求表示,这三个特征预示着中国金融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改革必须顺应这些变化,而不是阻止这些变化,我们必须推动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以此提升中国金融的竞争力和金融功能的改善。
他认为,必须要推进科技对中国金融的深度影响。“中国的科技金融处在领先地位,是因为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对新金融业态抱着包容的监管态度,所以推动了金融的进步和发展,才会有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新支付业务的蓬勃发展。作为金融的新支付业态,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在这个领域我们处在领先的地位。中国社会在慢慢进入无现金时代,这对中国的货币发行制度、货币政策也会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他说。
吴晓求说,如果创新是没有监管的创新,那就是疯长的野草。所以真正有发展的创新,一定是有监管的创新。只不过这个创新是允许它有一个探索的时间。离开了监管,创新就会“一地鸡毛”。这两者之间是动态的关系。基于这些看法,中国必须要推动金融变革。因为基础发生了变化,它的上层、它的监管结构和模式也应该发生调整变化。
吴晓求认为,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理念是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的原理就是逆周期,要形成逆周期的监管理念。“我们必须要研究中国金融的基础架构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来确定基于中国金融现实的监管架构。不要制定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不能基于落后的传统准则,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所以,监管的改革也摆在面前。”吴晓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