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东
专家介绍:罗文东,曾用名文力。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1985年—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获哲学博士学位。1967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1985年—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任学术秘书、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议组秘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作家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当代国际政治”教材编写课题组秘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使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这四个方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属性。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从思想渊源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这条道路坚持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了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坚持了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方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和实质。同时,这条道路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制度、体制和做法等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例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了世界大势,体现了时代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只有通过适当的、有效的民族形式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人口多,耕地少,发展不平衡,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都带有显著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才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