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功
专家介绍:陈建功,男,汉族,1949年11月出生于广西北海市。1957年随家迁至北京。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后在京西煤矿当了十年采掘工人。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1981年11月入党。先从事专业创作,北京作协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陈建功主要从事小说、随笔、电视剧写作。出版过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迷乱的星空》、《陈建功小说选》、《丹凤眼》、《前科》等,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等。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重要的文学奖,部分作品译有捷克、韩、日、法、英文版本,在海外出版。
我们走在大路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学界呈现出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可喜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3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推动工作,书写文学事业的新篇章,是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
总结30年中国文学发展,我体会至少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改革开放的30年,党加强和改善了对文艺的领导,清除了“左”的影响,排除了右的干扰,为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社会主义文艺的成果是巨大的,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至今仍被认为是“红色经典”,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但不可否认,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左”祸不绝,文艺界受害尤深。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政治路线的确立,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推动了文艺思想不断解放,由此,中国文学也开始挣脱“左”的枷锁,告别了“文艺从属于政治”,开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广阔道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创作和理论、评论如井喷式的繁荣,即由此而发。文学要担当社会使命,就要擎起时代精神的火炬,吹响人民奋进的号角,要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社会的进步中追求艺术的进步,肩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当然,这种使命和责任,并不是要求文学服务于临时的政治任务,也不是要求“写中心、演中心、唱中心”,更不应对作家写什么、怎么写“横加干涉”。文学承担的,是民族精神的唤醒与弘扬、民族情感的滋养与凝聚、民族审美的培育与提升,文学甚至还要为人民享受健康的娱乐提供精神产品。可以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建树以及领导文艺正确实践,“二为”方向的确立以及一系列文艺方针政策的实施,是文学界的思想得以解放,文学的路子越走越宽的根本保证。
二、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文学找回了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地位,告别了“无我”、“非我”的时代,使文学以鲜明的个性,呈现了自身的魅力,使社会主义文学百花园呈现异彩纷呈的格局。在“左”的路线猖獗的时代,作家不敢讲真话,不敢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见解,作家的艺术理想,更是为所谓的“三突出”所桎梏。乃至巴金先生在“文革”结束后多次发出“讲真话”的呼吁。是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作家找回了作为创作主体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中国人民越来越拥有思想的空间和个性的天地,也为中国作家创作个性的凸现和艺术个性的展示,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可以说,这30年,是作家找回“自我”,呈现“自我”的30年,又是作家们不断拓展着“自我”的境界,把“小我”融入家国情怀和民族忧欢,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热潮和民族复兴的洪流的30年。由“无我”、“非我”到“自我”,由“自我”、“小我”到“大我”,文学的创作主体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定位与历史定位,这就是30年来中国文学创作个性凸现,文学格局厚重雄浑的奥秘所在。
三、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文学找回久违的创新精神,焕发出巨大想象力的30年。对“美文”的追求,创新文体的尝试,已经蔚然成风,社会对艺术的创新和艺术的多元化格局予以极大的激励,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在思想禁锢、艺术僵化的时代,哪怕是微小的艺术尝试都被视为异端。文体的创新与实验是天方夜谭。作家们对江青“十年磨一戏”时代那种动辄上纲上线的“横加干涉”记忆犹新,创新力和想象力受到极大的压抑。30年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无论是散文还是报告文学,作家们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由如履薄冰到纵横驰骋的身影。当然,中国文学30年不断创新的历程,又是中国作家们不断加深对创新的理解,逐步走向艺术的自为境界的历程。作家们逐渐体会到,所谓创新,不是盲目的“为新而新”的“作秀”,不是完全可以置生活的本质和真实于不顾的“天马行空”,而是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借鉴,调动艺术的想象和才情,开辟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四、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文学找回了放眼世界、洋为中用、兼容并包、大胆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勇气的30年,又是我们继承传统、古为今用,找回了中华文化自信的30年。在“左”的影响下,我国文学界曾经笼罩在所谓“革命文化”的“沙文主义”氛围中,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讳莫如深的话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推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推开了文学界面对世界的大门。我国文学界在面对世界的同时,又不断面对自己的渊源和根基,也逐渐地找回了拥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自信和古为今用的自觉。应该承认,30年的借鉴与继承之路,也经历了最初的惶恐彷徨,遭遇了手足无措的考验。许多作家最终在实践中逐步廓清了“全盘西化”论的影响和艺术教条主义的思路,走出了惶恐和彷徨,越发注重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注重中国人民的生活特色和审美习惯,把继承和借鉴都化作了自己的血肉,最终走上融会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正确道路。
五、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文学界以“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为原则,采取“民主、团结、鼓劲、繁荣”的方针,服务作家,动员文学大军浩荡向前的30年。有别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大批判开路,“重在建设”,就是决不搞“大批判”,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文学工作以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以创作的繁荣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重在建设,这并不是减弱、甚至取消是非的判断,而是通过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造就百家争鸣局面,促成思想的活跃和融合。作为党联系作家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作家协会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指导下,提出了“民主、团结、鼓劲、繁荣”的方针,向着建设服务型和谐作协的方向而努力。“重在建设”,是当今我国文学界形成队伍大团结、文学大繁荣、事业大发展良好局面的根本原因。
六、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的、科技的强劲支持,推动文学“与时俱进”,面对新挑战的3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高新传媒的发展对过去一直以纸媒为主的文学提出了挑战,也为文学的“与时俱进”提供了机遇。30年来,文学在影视剧本方面成果卓著,据不完全统计,在获得金鸡奖百花奖金鹰奖等优秀电影作品中,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占有83%以上。近年来,网络文学来势如潮,超强的覆盖力、无门槛的发表、和网民的互动性等等特点,成为了一种最具生气又亟待引导的文学样式。手机文学的崛起同样令人惊诧,上载的手机小说,竟有长达200万字一部的作品且拥有读者。这些,都为文学找到了新的载体,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七、改革开放的30年,是文化需求日渐多元化的30年,这使文学在提升民族的情感品位和满足人民的娱乐需求等不同的向度上呈现了不同的姿态,预示着未来中国文学将呈现更加缤纷多彩的前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欣赏趣味日趋多元,文化消费群体形成分野。为了满足人民不同的文化需求,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兴起,文化公司、出版集团纷纷登场,演出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壮景。与此同时,文化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未来的中国文学,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得益彰。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弘扬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精神和艺术成果,也将在影视、网络等新兴媒体上有所作为;将坚守思想的独特与艺术的追求,也将面对大众文化趋势,在满足人们健康的娱乐需求上有所建树。
3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是30年文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30年文学发展繁荣的基本途径。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关键环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30年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坚持科学健康说理的文学批评,是30年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坚持处理好文学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30年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则。
应该承认,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看,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国文学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地方。比如我们应如何以更具实效的方式,推动作家队伍的思想建设?如何采取更为贴切的方式,使作家融入时代生活,撷取丰富的生活资源和情感资源?如何应对高雅文学和大众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加速建设网络阵地,为文学拓展更广阔的舞台?等等。时代的发展永远向文学提出新的命题,我坚信,以改革开放30年文学发展的经验,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广大作家共同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