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们要考虑今后怎么活的问题了,想想怎么活得更好。
近段时间,我调研了30多家企业,发现“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是越来越不幸”。也就是说,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分化加剧。在苏州就看了一家不好过的企业,它是怎么回事?这个老板我也不好意思点他的名,十年前,他日子很好过,也乐于助人,为附近的企业担保。但是,近几年外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他还在依照自己的惯性思维,盲目的投资。给人家担保好几个亿,人家还不了贷,他替人家赔偿;现在国际贸易已经下滑时,他还进口大量的先进机器,银行一收贷就不行了。现在,当地在想办法怎么救他。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多企业朋友们还在按照过去的老办法干事这是不行的。我觉得企业家们要考虑在新常态下企业怎么活,活的更好。
大家不能忽视习近平同志5月10号在河南考察时讲的一句话,“要适应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这个词,什么意思?就是2008年的
金融危机出来以后情况与历次金融危机很不一样,因为世界各国印钞票,把
经济托起来,当时解决了问题,现在看起来后遗症很大。所以,今后几年的全球经济很难起得来,缓慢地曲折地复苏,这个时间很可能很长,这是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之下,国家怎么办?企业怎么办?我觉得,政府要加快改革,企业要加快创新。现在是危机在和我们的改革创新进行赛跑。
如果说政府的改革和企业的创新跑不过这个危机的积累,那问题就非常严重。所以说,形势逼迫政府改革的速度、企业创新的速度,要跑过这个危机的速度才行。否则就会出大事儿。毕竟政府的债务不轻了,债务20万亿多一点,加上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再加上有救助责任的债务,加起来有30万亿。这个是看得见的。而深层次的矛盾不仅仅是这个,还有产能过剩积累的问题。
为什么有100多万亿的广义货币,融资还那么紧张?因为大量的产能过剩、积压,现在消化很不容易。
现在,各种矛盾积累,所谓“三期迭加”,就是发展速度的换档期,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已经加快了改革步伐,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力度空前。国务院三令五申简政放权,取消或下放400多个审批项目,减轻企业的负担,包括收费的目录,政府清单都要求出来。但是各地动作非常迟缓。我们的总理是很有涵养的一个人,他看到落实太慢,很着急,他说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现在是群众路线教育,本来是好事儿,但有些地方搞成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一天到晚在那里扯皮,这和群众路线教育的本意是相悖的。人们希望政府自身加快改革。现在就是落实的问题。落实相当困难,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国企改革严重滞后。说是国有企业要分类改革,但是到现在为止,国有企业怎么分类的都搞不太清楚。更主要的是,有一些部门和利益集团,以反对自由化和反对新自由主义为名,抵制国有企业的改革。现在产能过剩,企业负债主要是国有企业。我们审计总署主持了公道,查出来央企去年一年赚了1132亿,自己支出了978亿,解决民生问题花了65亿。几十万亿全民资产,它无偿占有国家的资源,仅仅为改善民生贡献了65个亿,还好意思说做了很大的贡献。有些人用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维护他们既得的利益,所以国企改革阻力很大。
第三个问题,金融改革滞后。金融改革说要打破金融垄断,但是到现在为止,批准的5个民办银行都没有挂牌,据说积极性不高。什么原因呢?条件太苛刻了,在防范金融危险的旗号下扼杀了或者说堵塞了民办银行的积极性。另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改革也困难重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一个尖锐的反应。
第四是劳动用工困难。从2000年开始到2012年,12年期间,员工工资增长5倍以上。为什么?2006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2007年执行。这个劳动合同法规定是不对等的。对资本的要求,远远超过对员工的要求。本来企业跟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对等,但是目前的劳动法是向劳动倾斜。现在,员工可以用各种办法治企业,而企业对员工的随意跳槽很难解决。在苏州,我还听说了“旅游式”打工这个词。员工说走就走,老板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劳动合同法要做相应的修订,双方要平等。因为劳动合同法的制订过程中就有毛病,据说参照了欧洲的劳动合同法。欧洲的工会强势,也没有农民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征求工商联的意见。
还有社会保障缴费的条例。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分流的员工的劳保怎么办呢?交给企业和社会了,前十几年下岗的员工用现在职工交的五险一金。这个是过去欠的帐让现在的企业和员工来还,再加上各地还有不停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把所有的负担加给企业了。据一些地方调查,企业在员工工资之外,还得负担工资总额45%左右的费用。所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最苦。要保证五险一金,不然劳动部门找你。现在月嫂或者零工工资很高,因为不交五险一金。
随着人口结构老化的发展,工资成本在企业的支出比重会越来越高,这个涉及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这四大问题,第一个是我们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减少审批减少收费;第二个是国企的改革;第三个是金融体制的改革;第四个是用工制度的改革。这四个改革如果不加快速度的话,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怎么办?
第一,你一定要看准新常态这个形势,调整好自己的思维,把握好投资的决策,这比什么都重要。很多活得不错的企业,都是和正确的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他会看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会看几十年。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更要考虑几十年不衰的产业。
第二,企业自身体制、制度的创新。在新常态之下,兼并重组更应当是常态。换句话说,现在就是要淘汰一批企业的时候。淘汰落后,是残酷的,但不淘汰,就不能转型升级,我们怕提这个词,只能说是一个兼并重组的好机会。这里面需要有股权的置换。现在不少企业在进行股权置换,远东的徐浩然先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希望更多的企业关注股权置换问题。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依法办事,特别是在同国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十分谨慎。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之前,千万要小心。我主张,股权置换先在民营企业之间,特别是在投资农业和乡村建设中的那些项目之间进行。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值得大家关注。
这次,我到山东青岛和烟台看几个品牌农业。不要以为农产品(11.24, -0.06, -0.53%)投资不怎么样,我看现在投资农产品,特别是品牌农产品的企业很不错。联想在青岛收购了蓝莓企业,打出了品牌。有的村办企业搞品牌产品,做的就是高端蔬菜,给各大宾馆招待所,每个产品都可以追溯,黄瓜、西红柿,包括蓝莓等,吃得很放心。他们欢迎工商资本下乡。这不仅是股权的融合,还有新技术的融合。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怎么运用到传统产业中,很值得我们研究推广应用。
第三,民营企业不能消极坐等,而要积极反映情况,促进政府的改革。熬是消极的办法。正和岛是资源整合的很好的平台,除了交流意见之外,还可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来推动改革,向政府反映我们的意见。
我上一次到苏州来看到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公司,做各种电气设备的测试。老爷子虽然比我小几岁,从头到尾陪着我看。他希望我帮忙请哪位国务院的领导到这里来参观一下。什么原因呢?他说,中央领导一来,有关部门和单位就不会歧视他了。我觉得这是个传统的老办法,借助领导的权威,提升企业的地位。我请他给写份材料,反应不公平竞争问题,但他至今还是不敢写,怕得罪了相关部门。
现在民营企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愿意反映情况。这是一些民营企业的一个毛病,不敢出头反映意见,总想等人家提了之后,来坐享其成。我觉得这个毛病应该改一改。如果大家都这样,改革的步伐就会大大延缓了,希望正和岛亲们在推动改革方面,多出一些力。
今后的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市场主体的那些人意见反映不上去,这就影响了上面的决策,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却不断用陈旧的意见或左的主张影响上面,这就是为什么当今舆论在往左走的一个原因啊!因为只听到那边的声音。我呼吁民营企业家积极地反映真实情况,推动政府的改革。
保育钧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生研究院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