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将
经济工作重点确定在拉动内需方面,这是一项极有针对性的决策。怎么拉动内需呢?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一、扩大内需主要指扩大民间消费
扩大内需主要指扩大民间消费,也就是说,要提高民间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扩大投资可以扩大需求,扩大政府消费也能够扩大需求,但是与扩大民间消费相比,二者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并且副作用大,后遗症也可能存在,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二、扩大民间消费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能靠一时突击
扩大民间消费是一个渐进的、持续推进的过程。不是靠一时突击,就能提高民间消费能力的。如果一时突击提高民间消费能力,比如,靠政府发钱,靠向其他国家掠夺,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历史上有两次教训:第一次是公元前四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控制了希腊以后,渡海攻打波斯帝国,波斯帝国被灭了,波斯帝国王宫中的金银宝藏都落在了亚历山大手里。他怎么花?一部分发给希腊各个城市(除了斯巴达,因为它不支持亚历山大);一部分老兵退役,要大量发钱,而且都是大量现金;官员又分了一部分。这些钱到民间以后,造成了消费品价格上涨,连续一百年都是通货膨胀,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可见,用这种方式来花钱,最后造成的是通货膨胀,因为供给没有上去。第二次是十六到十七世纪时,西班牙占领了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因为一些金银矿被开采了,这些钱运回了西班牙,成为王室成员、官员、军官等家庭的私有财产,但是西班牙国内供给不足,就向法国、荷兰、英国去买消费品,引起整个西欧的物价上涨达二百年之久,这就是“价格革命”。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要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扩大民间消费能力,使供给和它相适应,这样才会出现一个稳定发展的状态。
三、从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民间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其中必须有一个过渡
我们要从现在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民间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其中必须有一个过渡期,如果突然从投资拉动变成民间消费拉动,消费力量还不够,中国经济就会下滑,可能会降到5%,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投资和消费并重的阶段,然后再到民间消费为主的阶段。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例子?有的。最典型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和美国的增长是投资与消费并重的,共同拉动了经济,长达20多年。这是因为,战后,西欧经济因遭到破坏,需要重新建设。为什么能做到消费和投资并重?因为30年代危机以来就一直被压抑的个人消费在战后恢复了。家家都要重新盖房子,买汽车,这样,消费有了,再加上投资,二者并重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当前我们的扩大内需、扩大民间需求,应由投资为主过渡到投资与消费并重,再到民间消费为主。
四、当前扩大内需主要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当前扩大内需主要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低收入者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高的。但要尽可能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转为中等收入家庭。因为中等收入家庭消费趋于多样化,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基本上是单一的,就是吃、穿、住,而中等收入家庭则不一样,消费多样化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做到长期增长的稳定性。
五、扩大内需必须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后顾之忧,这就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要扩大内需必须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后顾之忧,这就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时候,在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争论,当时主流经济学派是新古典学派,有两位经济学家,一个是罗宾斯,一个是坎南,就如何解决当前的失业问题,他们说有办法: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就解决了。可是,当时年轻的瑞典经济学者米尔达尔,跟他的同事一起向瑞典政府提交了一个报告,认为解决瑞典的社会问题必须先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具体政策是大盖平价房出售、大盖廉租房出租,让人人有房子住;再加上失业救济、教育免费、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这些政策是瑞典成为福利国家的开始。二战结束以后,西方经济学者再次开会讨论30年代初期两派经济学家的论断谁对谁错(3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出来)。大家一致认为,新古典派是错的,瑞典学派是对的。新古典派错在什么地方?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一个人的钱两个人花,这不会增加社会购买力,这是靠企业内部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对社会失业问题是没有效的,所以瑞典学派在这方面是对的。可见,要扩大消费,就要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消费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就业,一批人就业后就有收入,收入花掉,别人可以就业了。别人有收入再花掉,更多人就业了。这就是就业乘数理论。
六、要让农民有财产性收入
要让农民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民间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产权要落实到户。最近几年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落实到户,林权证发到农户手里,这样,农民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假定不是这样,比如,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只是承包到乡、承包到村,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效果。
七、兴办小型微型企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法
各类民间创业,兴办小型微型企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法。要调动这种积极性,要给予支持,包括
金融支持。农民的家庭果园、家庭菜棚、家庭作坊、家庭养殖场,一直到家庭林场,都是小微企业,它们是与市场直接联系的。提高农民收入,可以通过经营自己的林场、菜棚、果园、养殖场等形式来进行。这样,农村经济就活了,小城镇的经济也就活了。
八、让社会垂直流动,保持渠道畅通,这是促进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手段
让社会垂直流动,保持上下流动渠道畅通,这是促进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二元劳工市场理论。什么叫二元劳工市场?就是说,市场分上等劳工市场和下等劳工市场,上等劳工市场的职业是“好职业”,下等劳工市场的职业是“坏职业”。“好职业”和“坏职业”区别在哪里?工资这个多,那个少;福利这个多,那个少;这里有发展前途、有提升机会,那里没有;还有,就是这里可以不断学习知识、增强自己能力,那里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今天的中国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况,社会流动渠道堵塞,父母干这个职业,儿子也干这个职业,孙子也干这个职业,父子世袭。农民出来打工,世世代代都还是农民工。流动渠道发展不畅,应该怎么办?怎样避免社会阶层的凝固化?首先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所有人都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没有例外。另外,“好职业”数量应不断增加,让“坏职业”逐渐变成“好职业”,比如,可以改善工资待遇,提高服务标准,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学习机会,等等,这些对增加农民收入、低收入者的收入,都是有好处的。
九、要增加教育投资,使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没有一定的投资推动不了民间消费,特别是要增加教育投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这是一个大问题,会造成就业不均衡,就业不均衡进一步造成收入不均衡,收入不均衡就造成生活不均衡,生活不均衡了,那下一代也就处在不平等的起跑线上了。我曾到一些地方考察,有些地方正在拟定规划:村里不办小学,只办幼儿园,或者一般的小学也有,但都是低年级的小学,因为孩子太小。小学高年级或者小学加上初中一律在乡镇办,可以住校;高中一律在县城办,必须住校。我就问那个县领导,你有钱吗?他说我们正在计划,准备这么做。什么叫“可以住校”?就是说,如果你有亲戚朋友住在乡镇所在地,或者家住在乡镇所在地,可以住校,也可以走读。如果是高中,不管家在不在县城里,也不管有没有亲戚,一律住校,便于管理,使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十、对奢侈品的认识要逐步改变
对奢侈品的认识要逐步改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30年前,戴一条金链子、戴一个珍珠项链、用一些化妆品,这就算奢侈了,就是过奢侈生活了。现在变了,现在人们出国旅游,特别是去欧洲旅游,会购买很多东西,其中很多都是奢侈品,或者叫做“高档消费品”,这种现象是挡不住的。与其如此扩大外国的消费,不如创造条件让大家在国内买,所以,要减低这些产品的进口税,而前提就是对奢侈品的认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有所变化。
厉以宁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