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各类城市的城镇化路径。着重强调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把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等基本原则,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会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实现道路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有专家认为,随着这一顶层设计的面世,2014年将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之年。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向春玲。
记者: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此,您如何解读?
向春玲: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克服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要地不要人的发展方式,尊重城乡居民的主体地位,解决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新型工业化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动力,克服以往城镇化进程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走集约、低碳、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不仅是注重城镇的发展,也要通过中心城市和城镇的辐射作用带动现代农业、农村社区的发展,让农村共享城镇化的成果;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也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发展城市群,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要求推动城市的现代化,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快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克服大城市的“城市病”,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记者:会议中提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任务。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那么,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和避免哪些问题?
向春玲:科学的城镇建设追求三个效益,一个是经济效益、一个是社会文化效益、一个是生态效益。因此,首先要有科学的城市规划。例如打破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城市定位的中心城市规划和细化城市发展目标的专业规划。而且规划一旦制定,不能轻易改动,要严格执行,克服常建常毁、常拆常建的恶习流弊。第二,城镇建设要建立现代化、高科技、高效益的产业体系,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克服以往“有城无产、产城分离”的现象。第三,城市建设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城市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第四,要保护好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破坏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第五,城镇建设要推进信息化发展,建设智慧城市。
记者:会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您有何建议?具体怎么做?
向春玲:我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都需要我们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建设。
社区是城镇化人口集聚的主要方式。中国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快社区建设。改革开放,我国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的社会流动频繁, 跨地区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近十年来,我国每年有1300万到1500万的农民进城。大量的外来农民工涌入大中城市,一个人从农村迁入城镇生活和工作,并不等于适应和融入了城镇,只有通过城市社区建设和完善的社区服务,才能帮助城镇新居民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城镇,培育和养成城镇所需要的工作技能、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一体化速度加快,拆村并居等新型农村社区出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有利于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是农村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于加强社区建设,我认为首先要加强社区规划,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们的社区规划要从原来局限于成熟的城镇社区向新型的城郊社区、农村社区延伸;从原来注重物质性社区规划向综合性社区规划转变;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社区规划制定向社区居民参与的社会自治性社区规划转变。并同时要加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医疗、社区文化建设等。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医疗,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向春玲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