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互相衔接可流转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推动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虚拟人才市场,促进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实现人才的有效配置
□理顺政府与人才市场的职能关系,推动人才市场管办分离,实现政事、政企分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才资源的配置要突破地域限制,逐渐由局限于某一地域内的“小市场”配置,迈向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大市场”配置。小市场具有范围窄、方向单一的特点,更多依赖人际关系、直接交流实现人才配置。大市场具有范围广、多方向的特点,主要依赖信用规则、虚拟方式实现人才配置。实现人才配置由小市场向大市场转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
破除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自由流动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前提。人才自由流动有赖于社会保障、住房、户籍、工作环境、工作平台等保障性条件。当这些保障性条件缺乏时,就会妨碍人才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人才流动。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一批富有企业家才华的农民、知青、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流动,以创办大量乡镇企业为标志,带动大批农民、知识分子流向沿海城市和城镇;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知识分子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等的流动,以创办大量民营企业为标志。这两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才流动,都是以产权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保障,使人才流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当前,人才流动的主流趋势仍然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从贫穷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一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为此,建立互相衔接可流转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户籍和档案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改革住房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中介服务,推动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缩小人才配置的区域差距。
破解人才配置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对称是人才和用人单位作出合理选择的基础。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找不到适用的人才,是当今人才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据调查,目前人才市场大都存在两个矛盾,一是用人单位与人才主体之间的矛盾;二是用人单位、人才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这种“人才短缺与人才闲置并存”的结构性失衡,主要源于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对此,可以采用经济引导、法律规范、行政干预的综合措施,引导人才市场兼并重组,将人才市场逐渐分化为公益性人才市场和盈利性人才市场,按照先大中城市、后中小城市,先公益性人才市场、后盈利性人才市场的顺序依次推进,整合建立一批全国性人才大市场;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各地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虚拟人才市场,促进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实现人才的有效配置。
维护用人单位与人才的正当权益。从目前我国人才市场运行情况来看,经常容易发生四类侵犯用人单位和人才正当权益的现象。一是就业歧视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性别、年龄、学历、地域等歧视性录用条件;二是虚假信息问题,“假档案、假履历、假鉴定”现象时常出现;三是隐私保护问题,人才和用人单位信息被肆意流传,不时受到骚扰;四是信任问题,视契约关系如同儿戏,有的用人单位许以“海口承诺”,到最后根本难以兑现。为此,要提高政府对人才市场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采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舆论等手段,加强人才市场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大不良市场运作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人才市场法制化程度。要加快人才和用人单位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体系的查询范围,提高人才和用人单位的透明度,增强基于职业道德的声誉激励效果,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加强人才市场运行标准建设。我国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人才中介服务企业和品牌,适应大市场人才配置的需要,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及运行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水平。要有合理的职能定位,理顺政府与人才市场的职能关系,推动人才市场管办分离,实现政事、政企分开,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形成与其它要素市场相贯通的新型人才市场管理体制。要建立职业化、专业化从业人员队伍,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和开发的投入,塑造他们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尽快实现人才市场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要大力倡导诚信服务的文化,逐渐建立人才市场品牌。
林泽炎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