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3日,在很多地方一提到PX项目,就会遭遇公众抵制,地方政府被迫做出暂停项目,并表示永远不再上马类似项目的决心。”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今天在国家行政学院讲授“信息公开的理念、制度和实践”时,谈到曾在厦门、大连、宁波、彭州、昆明等地相继发生的PX项目遭遇“一闹就停”困局时说。
“有人评论PX项目在我国遭遇抵制后暂停,体现了我国公民运动的胜利,实际上这是对政府和公众来说,是‘双输’的结果,陷入了‘囚徒困境’的怪圈。”王锡锌表示。
王锡锌教授介绍,国外同样面临相似的情况。居民因担心如垃圾场、核电、化工等项目对自己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虽然认同这些项目确实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但是却“不要在我家后院”(Not-In-My-Back-Yard),并且采取强烈坚决的集体反对甚至抗议行为,中文翻译为“邻避运动”。
要破解“邻避运动”的困局,王锡锌认为首先政府要转变发展模式,采用包容式公共治理方式,居民要承担相应的风险,那么,就要给其相应的物质等补偿,让居民享有相关项目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王锡锌强调,PX项目在我国陷入“一闹就停”的困局,存在信息公开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以及权威专家没有把PX项目的危害性说清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些错误的信息散布没有得到及时澄清,让公众“谈PX色变”。
王锡锌举例说,亚洲最大的PX项目工厂在日本大阪,距离居民区仅有1公里。新加坡的PX项目距居民区仅有0.8公里。而我国一些专家在谈到PX项目时却表示,按照国际惯例,PX项目要距离居民区100公里,这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容易造成公众恐慌抵制。
“这里面有一个风险控制管理的问题,PX项目的风险的确存在,但是没有被渲染的那么大。”王锡锌教授说,在环境保护理念上,有现实的环保主义理念和理想的环保主义理念之分。如果完全按照理想的环保主义理念来办事是脱离实际的,对各个利益层面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