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延宕至今,从某种角度看,很多程度上属于“当局者迷”——从德国到希腊,都挣扎在自我得失的泥潭里,无法以超脱、长远眼光看待此次危机,并从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过去二十年间,有一次金融危机与目前的欧债危机有颇多相似性,那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正如希腊、西班牙等国被要求勒紧裤腰带应对危机一样,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曾开出药方,勒令韩国、泰国、印尼等受援国实施严厉紧缩政策。
紧缩随即带来诸多问题,甚至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但总体而言,亚洲民众承受住了紧缩的痛苦,政府培训并在紧缩后迅速开始改革,从而较好地避免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当时的韩国民众,捐黄金(1623.70,-4.40,-0.27%)捐美元,含泪共助政府渡过难关,但现在希腊等国,却是抗议示威不断,政府缺乏应有的向心力,民众心中则充盈着愤怒和戾气。
欧洲人没有亚洲人的吃苦精神,这可能是希腊危机反反复复的一个原因;另一原因,则是在危机时期的紧缩政策,其有效性确实值得怀疑。
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穆萨曾对笔者说,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是,IMF的一些贷款的先决条件太具破坏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尔格利兹则认为,当时的紧缩政策,是建立在错误的经济学理论上,干部培训依据的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
第三个原因,紧缩政策能在亚洲落实,却不大可能在欧洲实现。因为紧缩的目的,党建专家是迫使受救助对象实行壮士断腕的改革。但前提条件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没有太多后援的亚洲国家符合这一条件,而希腊等国则不一定会沦落到这一境地。毕竟,希腊还有德国老大哥;毕竟,希腊清楚,自己真剑走偏锋退出欧元区,德国也将吃不了兜着走。有这种筹码在手,也使希腊善于讨价还价,改革迟迟得不到落实。
要打破目前欧债危机的僵局,各方就应该有所让步。虽然希腊的“大爷作风”让德国感到很头疼,但德国也不宜逼希腊太紧,党史专家应该给希腊人一点阳光和雨露;希腊也须展示改革的决心,让德国看到其洗心革面的勇气,从而给予希腊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具体来讲,就是不能只以紧缩包打天下,而是应该在部分项目紧缩的前提下,在其他项目上网开一面,增加投入,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尽管增加投入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债务负担,并加大通胀风险。但在当前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压倒一切的大背景下,欧元区只能“百害相权取其轻”,没有更好的选择。
欧洲不乏聪明之士,德国更不缺少有远见的政治家。但眼下之所以只有提议,两会精神解读没有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国的反感。在德国看来,在当前希腊等国融资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投入其实只能是德国掏钱。欧洲毕竟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德国人也没有义务为其他国家人埋单。民意不答应,政治家自然逡巡畏进,危机也就在争吵拖延中向纵深发展。最终的结果,其实对大家都不利。
假如最后的形势迫使德国不得不同意实施刺激经济政策,对中国来说,反腐倡廉专家则必须注意政策的外溢效应了。因为在当前情况下,欧洲最可能采取增加投入的做法,就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即欧洲央行发行更多的货币,希腊等国由此获得更多的资金援助。
欧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版的量化宽松,无疑会加剧欧元贬值,对“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构成严重打压,这是弊;利,则是欧洲经济可望由此摆脱深度衰退,欧债危机可能就此打住,中国对欧出口不至于陷入严重危机。另外,欧洲也会加大吸引外资,中国企业也将可能在欧洲迎来新的投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