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温家宝总理的此番表态再次表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重心从“控通胀”向“稳增长”转移。
其实,早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策目标顺序就已由此前的“防通胀,调结构,保增长”调整为“稳增长,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
那么此时温总理再次强调稳增长,是否意味着当前我国稳增长的形势要比防通胀形势更为严峻?我国目前的通胀压力还大吗?宏观调控政策又将会出现哪些变化?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
通胀形势好转,但压力尚存
中国经济时报:温家宝总理在湖北考察时提出 “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否意味着当前我国稳增长形势要比防通胀形势更为严峻?
范剑平:不能简单地说稳增长形势要比防通胀形势更为严峻。虽然当前我国物价周期回落,但并不表明没有物价上涨压力。从成本推动因素来讲,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源成本的提高都可能推动物价上涨;从需求拉动因素来讲,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还存在。所以防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不可忽视。
张永军:近期来看,经济增长在下行,从4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下行步伐比预期要快;而通胀的压力正在逐步减轻。虽然现在时不时会有农产品(6.82,0.00,0.00%)涨价,但整体来看CPI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是在下降。因此无论怎么看,稳增长形势要比防通胀形势更为严峻。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预测一下我国下半年的通胀形势。
范剑平:我们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上涨大概是3.6%,下半年会回落至2.8%,全年大概在3.3%这样的水平。今年总的来讲,能实现将物价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物价水平并不低。
此外,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都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物价水平。而通货膨胀所需要的货币基础始终存在,只不过我们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的调节将一部分流动性冻结了。如果过于放松,这些货币重新回到流通中,那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因素还是很大的。
张永军:下半年的通胀预期会持续减轻。经济增长一直在下滑,意味着需求扩张的步伐也在放缓,肯定会造成整个价格总水平的下降。尽管月度之间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总的趋势不会改变。
稳增长与控通胀要兼顾平衡
中国经济时报:稳增长与防通胀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
范剑平:稳增长和防通胀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只要经济增长高了,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同样经济增长过低,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所以从方向上来讲,经济增长在先,通货膨胀在后。总是经济增长先上升或先下降,然后物价总水平再跟着上升或下降。所以我们既要把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让经济不要有明显的通胀或通缩压力,要兼顾两者之间的平衡。
其实,简单地稳增长和控通胀很容易,问题是在保增长、控通胀的同时,能够做到经济结构的优化这就不容易。我们不仅要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通胀的关系,更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甚至调结构更要优先考虑。
张永军:从长期来看,把经济增长稳定在适当水平,实际上就不会发生比较明显的通胀。如果能实现稳增长,通胀问题就不会太严重。
但从经济增长到通胀会有时滞。这种时滞的不稳定性,会使两者之间出现一定差异。所以某些时候会把经济增长看得重一些,某些时候把防通胀看得重一些。其实,稳增长和防通胀共同对应的是社会总需求。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需求增长的步伐,需求增长快,经济增长就快,但价格上涨压力也就大,两者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波动。
建议实行中性政策,货币政策慎放松
中国经济时报: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出现哪些变化?要想既稳增长,又兼顾稳定物价的目标,宏观调控应怎样调?
范剑平:我认为,政策取向总量上实行中性政策就足够了。现在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个中性一个扩张,其实就足够了。千万不能让货币政策又重新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或宽松。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虽有所回落,但回落相对平稳。此外,现在我国根本不存在为了稳增长可以暂时不顾控通胀就放松货币政策的条件。高房价回落极其有限,CPI还处于高位,未来物价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极小,因为此前天量货币出笼以后,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始终存在。现有物价水平和房价水平给政策放松留下的空间极小,因此千万不能为了稳增长而不管不顾。
如果这次再大量放松银根,通货膨胀很快就会卷土重来。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简单采取放松总量的办法,可能稳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刺激物价反弹的作用反而会很明显。
张永军:宏观调控目标发生了变化,政策自然会有一定调整。稳增长在调控目标里位置更靠前,权重更大,防通胀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因此货币政策会适当放松。但即便现在就放松货币政策,抑制经济下滑的效果也不会马上充分发挥出来,所以三季度经济增长能否反弹还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