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近日透露,我国将逐步扩大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覆盖面。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最终将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下一步,按照资源市场配置的基本原则,缩小划拨地范围,扩大有偿使用覆盖面,最终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除军事、保障性住房、特殊用地可以继续划拨使用外,其他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按照甘藏春的说法,除军事、保障性住房、特殊用地可以继续划拨使用外,其他用地实行有偿使用。这个“除……之外”,本身即存在较大弹性。而目前,连保障性住房这个概念都充满歧义。在中国当前庞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中,许多地方的所谓保障性住房,本质上就是商品房。有的地方以保障性住房的名义批地、拿地,住房建成之后却在分配上玩尽手段,造成极大不公。事实一再说明,在监督无力的情况之下,审批经济就是权力经济,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以市场配置资源。
从规范土地市场的角度,这个消息显然是正面的。土地双轨制最明显的不公在于,有的人只能从市场中找饭吃,有的人计划和市场的好处两头全占,而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计划和市场的好处两头全不占。国土部的设想其实很简单,依靠市场力量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要做到这一步,国土部首先面临的挑战其实是它自己。
招、拍、挂可谓是依靠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形象方式,但实际上,近些年来这一制度却屡遭诟病。其本质原因,在于规则的设计者其实是市场的角力一方,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争抢者,而不是游戏的裁判者。这种身份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即便以公益的理由和面貌现身,也难以确保公益的实至名归。简单说,你能采取何种方式去规范土地出让方所获收益的去向呢?
在何为公益尚且界定不清的现实情况下,国土部有没有能力取消土地供应的双轨制令人怀疑。当然,在现有条件下,以最大的努力去尽可能地靠近市场、尊重市场,让市场规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赞赏之举。但市场的精粹在于产权明晰、交易自由,于我国的土地市场而言,坦率地说,这二者看似明了却极为模糊。最甚者莫过于对于农村土地的征用,即便如何强调农村土地的价值,也无法完全依照市场来获得价格。个中原因不言自明,看似集体所有,关键时刻集体却难以体现出应有的价格。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增长如此迅猛,但却很难说这就是市场的价格。只要土地是计划供应,那么就只有计划的价格,而无市场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