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要考虑外部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延续性,同时要采取结构性的定向宽松政策,全面总量紧缩的政策应该结束了。
货币政策不宜再紧
从短期看,欧债风险实际上要比美债风险大得多。全球金融市场未来还会出现大的动荡。中国A股不会独善其身,不过动荡波幅会小一些。总体来看,中国资本市场波动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是欧债,内部因素则主要来自于政策的不确定性。
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度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要考虑外部需求的变化,考虑外部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不只是考虑CPI的变化。
当然,定量宽松并不意味着中国重走2008年的老路子。这次欧美债务危机对于欧美居民收入来说影响较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远远低于2008年。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调控不宜放松,但货币政策应当作出结构性调整。
CPI虽然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导向性指标,但是在目前特殊条件下,要适当考虑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延续性,同时要采取结构性的定向宽松政策,全面总量紧缩的政策应该结束了。
跳出美元陷阱
在现有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陷阱是一个怪圈:减持美国国债,美元就会贬值,美元贬值人民币就会升值,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们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又要买进大量的美元,因为美国国债的流动性比较好,规模也最大,短期支付风险不大。这就进入了只能买美债的怪圈,这个怪圈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似乎都跳不出来。
要跳出这个陷阱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从根本上改革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新的货币体系应该是稳定的或者说具有可选择性的,但目前的现实是欧元和欧元资产比美元和美元资产要更加动荡不安,而日元规模太小,日本经济前景更渺茫,日元难以担当重任。在这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只有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使人民币成为多元货币中的重要一员。这个改革是根本之举;另一条路是,要调整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市场化和国际化则面临新的契机、新的可能。
美债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风险加大。美元、美债都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和金融资产,一旦出现波动,中国所拥有的美元资产面临着贬值的风险,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美债大幅波动,信用评级的调低有利于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新的元素、新的力量的成长,有利于从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过渡。对中国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当然,这两条路都是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短期内唯一能做的是,对外汇投资主体进行改革调整。可以扩大外汇投资主体,并通过适当方式投资一些战略资源、股权乃至黄金(1834.30,4.20,0.23%)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应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把风险由现在的央行一家承担,变成成千上万的主体承担,当然这也需要汇率制度彻底实现市场化改革。
中国发展金融市场不是要成为债权大国,而是要成为债务规模与经济成长相匹配的大国。全球金融改革的核心是要使全球金融资源保持相对均衡的分布。中国金融资源要有合理分配和增长,这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