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取得理论突破、推进实践创新。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俄罗斯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具有特殊地位,中俄关系是国家间关系的典范。对此,我们将从认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中俄关系、从中俄关系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问题与考验三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俄关系”这一主题。
一、认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大国外交通常指的是综合国力比较强大、对地区和国际事务拥有比较大影响力的国家之间开展的外交活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自身总体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秩序新旧交替,世界格局复杂变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之间竞争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变成了美国独步天下的单极格局,在美国“一超”带领下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后冷战时期的国际事务。盛极而衰,2008年
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实力地位的削弱,以及新兴
经济体实力地位的相对提升,出现了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单极时刻结束的局面,世界开始进入从单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漫长过渡期,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主要代表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外部世界,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大,中国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治理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更客观、全面和理性了。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迅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当前国际格局转变进程中的主要变量和未来国际秩序的重要构建者。国际格局的转变和中国实力地位的极大提升,使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由于角色和身份的转变、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也开始有意识地超越传统的“对大国外交”,开始以大国的身份来运筹和推进自己的外交,中国的外交也逐步从反应式、被动式变为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个新的概念在国际外交界、学术界不断被提及,而被中国的决策层正式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2014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说,2014年因此被称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元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和重要报告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被提及。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首次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报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不仅将“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在一起,还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界定,即: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2018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什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实行的传统外交有什么不同?考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两个主要的视角和维度。
一是从国内的视角和维度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既有别于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我们实行的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外交,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曾长期实行的以韬光养晦为特色或为主导的发展外交,而是在韬光养晦的基础上有所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
二是从国际的视角和维度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别于历史上的传统的大国外交,特别是有别于西方以强权政治为主要特征的大国外交。外交部长王毅在党的十九大期间对新型国际关系的三个关键词,“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作过进一步的阐释:这三个关键词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建立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
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战略布局的同时,在外交理念、外交政策和风格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长期持续性的外交集合,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一整套外交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在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基于自身外交实践和探索不断创新,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操作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践行符合世情、国情和现实的需要,将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实践去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接受和响应。
第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就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中国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是一个长期带有发展中国家显著特征的新兴大国。因此,中国不同于历史上和当前国际上的任何其他大国,发展仍然是中国的核心任务,发展不仅是解决国内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增强中国外交实力的保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长期致力于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外交制度的最大特色。中国的议会外交、政党外交、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军事外交和文化外交,都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外交议程,服务总体外交,全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四,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变化,中国不但要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要带动国际社会更加公正合理的发展。一方面,中国要正视自身具有的大国地位,明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已有的大国地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和目标就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围绕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的一系列新型发展观、合作观、安全观、治理观、文化观等都在丰富和发展着中国外交思想内涵,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方案。
第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上,中国充分利用了大国关系调整的机遇期,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一直以来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也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得到了坚持和发展,即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主要包括中美、中俄、中欧关系,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努力夯实睦邻友好关系,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为引领,重塑周边关系,争取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致力于建设全球伙伴关系,注重立体布局,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第六,中国坚持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在外交实践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公平正义为理念来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受益者、建设者,也应当是贡献者。今后,中国将从自身的实力地位和实际需要出发,更多地承担大国责任,积极而富有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治理。
第七,“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整体布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发起的规模最大的全球行动,旨在引导世界各国共享发展资源、共同推进相互合作,也是中国推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国际秩序理性调整、全球治理升级换代的世纪之举。简言之,推动建设“一带一路”就是要搭建新的国际平台,开辟人类社会走向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中俄关系
(一)中俄关系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影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在中国的外交史上,俄罗斯占有重要的一席。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宣布正式承认中国,并决定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和我国建交的国家,可以说新中国的外交就是从中苏建交开始的。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俄罗斯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目前,中俄关系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是最稳定、最健康、最成熟的国家间关系的典范,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实践的缩影,其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历史教训和智慧源泉。今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很多也是从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总结而来的。
第一,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陆上邻国,有4300多公里长的共同边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从来没有另一个国家能够像俄罗斯或苏联一样,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道路产生过如此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视角看,俄罗斯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保持中俄的良好关系对于两国的安全和周边环境都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从经济体制和发展道路看,苏联也是对中国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国家。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自身的模式,中国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照搬了苏联模式。因此,可以说从历史上来看,俄罗斯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
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二,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外交的历史发展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外交活动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的,存在着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思维定式,以非敌即友的敌友观区分对外交往的对象。受此影响,在20世纪50年到70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交往到紧张对峙的风雨历程。我们在总结前30年的中国外交历史时,一定要牢记教训,珍视今天的中俄关系,同时也要以史为鉴,只有了解中苏、中俄的复杂历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今天的中俄关系,处理好中俄关系。中苏、中俄关系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我们都知道,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外交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一场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调整,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成熟、对今天的中国外交仍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性调整。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次外交调整的起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得出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结论。基于此结论,我们在对外政策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改变了之前长期采取的“一条线”的对外战略。可以说,对时代主题认识的转变是对外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国内工作重心的确立是对外战略调整的出发点,对国际战略力量划分的科学认识是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基础。经过这一调整,中国外交实现了三大转变。
一是从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革命外交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所谓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外交中不再以意识形态来划线,不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甚至敌友,这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广交友、少树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提出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全面总结过去外交经验、对新时期国际形势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新的内容,即独立自主不结盟,开始实行全方位的外交,同所有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三是中国外交强化了务实的风格,从高估社会主义和中国自身实力,对外交往中透支国力的做法转变为客观认识自身发展程度,在全面把握我国国情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采取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苏联解体后,世界开始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重大变化时期,中国需要回答向何处去和怎么办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既不称霸,也不当头,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国内经济建设,加快了我们融入世界的进程。
需要强调的是,除了上述原因促进外交转型外,中苏关系发展中的教训及我们对其的反思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外交转型与对中苏关系发展的反思是分不开的,二者与改革开放是内在联系的。1989年,中苏两国历经了30余年的对抗后,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为中俄关系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外交上的政治智慧的巨大考验。在外交转型的基础上,我们非常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中俄关系在经历了不断探索新关系模式和逐步提升的时期之后,两国于1996年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双方缔结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是在双方吸取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定双边关系性质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条约的主线是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将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是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新型国家关系的体现。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共25款,概括了中俄关系的主要原则、精神和成果。为了巩固和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条约》规定了双方必须遵守的原则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对两国关系作出了明确的定性、定位和定向,包括“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缔约双方相互尊重对方根据本国国情所选择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道路”“缔约双方在其相互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也不相互采取经济及其它施压手段”“缔约双方重申,承诺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将战略核导弹瞄准对方”“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缔约双方遵循领土和国界不可侵犯的国际法原则”“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任何一方不得允许第三国利用其领土损害缔约另一方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俄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条约》签署以来,尽管国际形势和两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俄关系经受住了多重考验,没有发生方向性改变,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通过对中俄关系、中国外交调整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中俄两国只能友好、不能对立,中俄双方合则两立、斗则两伤,中俄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的结论。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既受到中俄各自发展的战略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又对国际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局当中,全球化进程进入“间歇期”,国际格局加速盘整,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国际和平与地区安全都在面临着挑战。在这个国际大变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在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和国际合作等领域仍在全面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了稳定、持续、高水平的发展,树立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实践的重要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关系一直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指引下,顺利地高水平地运行与发展。最近五年,中俄关系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元首外交对中俄关系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突出;二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三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首先,元首外交对中俄关系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突出。元首外交是国际交往中的最高形态,有着其他外交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的首访国就选择了俄罗斯,开启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新篇章。2014年,习近平主席又应邀去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创了中国国家元首赴境外出席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先例。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两国元首分别到对方国家出席了庆典活动。这表明,2016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中俄双方,尤其是双方的元首十分重视。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中俄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外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促进国际法的声明》。这些文件整合了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两国元首又就深化双边关系、推进各领域合作以及重大的国际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7-2020年实施纲要。在此期间,普京总统向习近平主席授予了俄罗斯国家最高勋章“圣安德烈”勋章。2018年,普京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向普京总统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枚“友谊勋章”。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到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
论坛,中俄元首在五年间共会晤了29次,保持着每年在各种国际场合会面5到6次的高频度。正是通过两国元首间的密切接触、相互信任、坦诚沟通以及在两国间建立的各种多层次、多领域的会晤和交流机制,两国的政治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其次,中俄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上热下冷、政热经冷”曾经一直是中俄关系的突出特点,而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中俄两国国家关系和政治关系达到新高度,两国合作的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扩大。中俄关系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广泛的维度和多元支点,同时两国也确立了以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合作为三大支柱的高层定期会晤和其他各层级合作的机制。如果和中美、中欧关系做比较的话,中俄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关系显然具有更高程度的战略性、互信性和一致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
一是政治领域。历史和现状都决定了中俄两国存在着利益交集,这是两国建立政治和战略互信的重要基础。不断着力的牢固的政治互信,应该是两国关系最主要的特征。2016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联合声明》指出:中俄关系建立的基础是非意识形态化,平等,互信,相互承认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利益,尊重对方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主权权利,互不干涉内政,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全面互利合作,摒弃对抗。
二是经济领域。中俄务实合作不断深入,快速稳步发展,涵盖的领域非常广,包括经贸、金融、能源、科技、农业等。目前,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的中俄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16至2018年俄罗斯连续3年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近年来,中国也成为俄罗斯第一大农产品的出口国;双方签署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农业发展规划》,建立了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双边贸易中,本币结算从原来的8%上升到现在的15%以上。双方经济相互依存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很难再用“政热经冷”来解读中俄关系。
三是安全领域。中俄的防务安全和军事合作也一直在不断往前推进。由于双方在战略利益和安全利益上有很多交合之处,目前,中俄两军的高层交往在军事技术的合作和联合军演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两国国家安全利益趋同的前提下,中俄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四是国际合作层面。中俄在一系列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立场是逐步接近、相互支持的。
五是人文领域。中俄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相似的社会政治文化,长期的交往也是一个互学互鉴、求同化异的过程。近年来,通过在两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的人文领域的交流,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是不断加深的,交流的形式、程度、机制、影响也有了重大突破。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关系已经超越了之前的主要靠外部驱动力,内生动力开始显现、增强。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俄罗斯是最早支持中国“一带一路”的安理会大国。作为在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俄罗斯的支持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俄罗斯高层的认识已经转变为支持和积极合作,明确提出要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参与和中国“一带一路”的对接合作。2015年,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2018年,中俄又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为今后两国在欧亚地区建立高水平的经贸安排奠定了重要基础。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最大的市场,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经贸、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金融合作中具有巨大潜力和合作空间。正因如此,双方日益彼此看重在对方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对方看作为提升经济水平的优先伙伴。当前的中俄经济合作正在逐步摆脱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以及两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开始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优先领域和中俄已有的合作架构衔接,成为提升两国合作水平的重要措施,打开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新的空间。
三、从中俄关系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问题与考验
经过多年发展,中俄外交积累了大量的正资产,为两国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但仍有一些潜在的制约性因素没有消除,包括如何加强政治互信与政治平等、如何避免用简单的地缘政治思维延续冷战时期的中俄美三角关系格局。中俄两国未来仍需进一步努力,维护和塑造好“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一,如何加强政治互信与政治平等。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与政治平等是一个考验。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中国快速发展后,两国综合国力对比产生历史性变化,在经济体量不平衡的情况下,怎样保持平等关系的问题。
与苏联解体之初相比,中俄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中俄经贸的规模、结构、各自在对方贸易总额中的占比都是不对称的。中俄能源的合作虽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并不能改变中俄经贸中的结构性差异。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认为与中国的合作不能替代对西方市场、技术和资金的依赖。同时,在参与全球治理的方面,无论是在安全还是经济、金融、气候变化等领域,无论是在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世界银行还是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的声音、对世界的影响也超过了俄罗斯。上述这些现实存在的不平衡,使俄罗斯国内,尤其是精英层对发展中俄关系还存在着疑虑和心理上的障碍。近年来,俄罗斯受到西方的挤压,开始在外交上“向东转”,但又担心“向东转”会加剧对中国的依赖。还有一点就是,即使国力下降,俄罗斯仍然定位自己是独立的世界力量的中心之一,要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坚持与中国、美国平起平坐,扮演一个独立的角色。
从这些分析来看,政治上的平等在中俄关系当中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仍然是一根在未来处理和发展中俄关系时不能触动的神经。中俄平等,指的是政治上的平等,是相互尊重对方的平等地位、对方的合理利益,平等解决两国间的问题。在未来,如何在两国的经济实力乃至于军事实力都发生变化之后保持政治上的平等,是中俄关系的一个挑战,双方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要以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发展对俄罗斯不仅不是威胁,而且是重要的历史机遇;俄罗斯也要克服心理上的失衡,以平常心来对待邻国的发展。
第二,如何避免用简单的地缘政治思维延续冷战时期的中俄美三角关系格局。近年来,在国际关系体系的转型上,大国关系进入了新一轮的深度调整期。其中,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及其走向受到了高度关注。对这三国关系的模型理论设计至少有五种:一是中俄美会形成三边合作,这是比较理想化的;二是美俄开始战略合作,制衡中国,这是对我们非常不利的;三是中美达成战略妥协,形成两极结构,这是俄罗斯绝对不能接受的;四是基本延续当前格局,中俄保持战略合作,但中俄美都相互保持独立,维持三极结构;五是中俄结为联盟或亚联盟,与美形成公开对垒。其中一些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在可见的未来,中俄美最可能的关系就是第四种,延续当前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延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中俄继续保持战略合作,中美、俄美关系或好或差,但在战略信任度上都会低于中俄关系,美国虽然同时对中国和俄罗斯施压,但其战略压力不会同时达到危险的程度。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都是当今非常重要的两组双边关系。多年的外交实践证明,这两组关系的好坏不仅关乎中俄美各自的国家利益,还关乎全人类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发展好、维护好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与俄罗斯、与美国都发展良好的关系是最佳的选择,也是我们当前的政策,但是其结果不一定也不完全取决于中国。在未来,怎样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零和游戏,不寻求对抗,合理、有效、建设性地运用中俄美框架创造外交主动来发展大国关系,增加战略资源,抑制大国冲突,维护战略稳定,推动建设新国际秩序,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来说,是新的重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