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缘于古代丝绸之路,但超越了古代丝绸之路,核心思想是从后天看明天,而不是从昨天看明天,所以如果遇到问题我们就从昨天看,这就是思维方式的混乱。那么,怎么从后天看明天呢?那就是:未来的世界、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我们要着眼于提供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好明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不仅是我们的复兴,我们希望更多的国家一起复兴;不仅我们有特色,我们希望各个国家都有特色,从而世界才有特色。改革开放40年,我们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创立了和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将全球化更好地实现了本土化,所以我们成功了。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已经有升级,从原来的愿景与行动里说的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到现在推动新型全球化、推动新型全球治理。那么,新型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抓手、合作平台也是“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的主要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最终目标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易经》里有这么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均GDP还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穷则生变,“变”就是改革开放,以改革推动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奇迹,推动了世界的改革和开放。现在,我们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不再简单认为是使体制机制与国际所谓的接轨,而变成一种文明保持自己的生机活力、适应新时代乃至要引领新时代、对冲世界不确定性的自觉和自信的方式。变则通,怎么通?就是“五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通则久,久是什么?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的三句话把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今天讨论“一带一路”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原来那种要完善改革开放布局、要走出去,而是要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应对全球
金融危机的一种主动塑造新型全球化、经济全球治理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世界最大的合作平台和产品的建设。建设“一带一路”是“四个自信”在国际层面上的一个自然延伸。如果没有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续不断,如果中国没有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如果没有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想也不可能有“一带一路”。当然,中国古代就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这是“一带一路”的天下担当。
我们要应对世界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必须要有一种创新合作模式和思路,更好地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空间,这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
首先,美国压着加拿大和墨西哥搞了一个新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国有企业等所谓的非市场经济行为作出规范,甚至限制其他的国家(也就是加拿大和墨西哥)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显而易见,这是针对中国。原来,改革开放也好,“一带一路”也好,都是在既定的国际秩序或者说是世界体系下推进的,现在有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的重构,所以我们不能等着简单接轨和顺势,而且要造势、要做局、要织网,这就是“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接下来,美国会争取日本、欧盟、韩国搞替代WTO的更高标准的全球化。他以前搞TPP、TTIP不是那么成功,现在换了一种方式,先用双边的方式,然后把美国的“盟友”紧紧铆在美国的战略轨道里,想孤立打压中国,甚至是围堵中国,这样的态势越来越明显。那么,毛主席说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们不能因为美国要搞所谓的新的WTO,担心被孤立,甚至担心重新“入世”。我们要有自信心,参与类似TPP这样高标准的自贸协定、投资协定的谈判。国内的自贸区建设、各种创新实验区都在为此做准备。同时,我们要参与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度建构,争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那么“一带一路”就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所以,我们讲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不仅是市场的空间,实际上也是规则的空间、话语权的空间。
今天,我重点以中国和欧洲合作推动“一带一路”为重要个案来分析如何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空间。
古代丝绸之路与欧洲紧密相关,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一提出,欧盟方面是非常兴奋的。原来他们主要考虑大西洋方向,也就是与美国的关系。现在,他们觉得除了美国以外,可能更多地要考虑欧亚大陆,实现陆海连通,那么中国的“一带一路”正好有对接的可能。欧盟也提出了欧盟版本的“一带一路”,那么它的意图是什么?中国能不能很好地与之进行对接,推进欧亚的互联互通,从而推动全球的第三方市场开拓?这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主题。
战后欧洲推行了“四大自由”,即货物、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一带一路”的“五通”学习和借鉴欧洲一体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当然我们也有所超越了,因为他们进行了一种主权的让渡,我们充分体会到发展中国家对于主权的敏感性,我们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所以,“一带一路”强调尊重各国主权,进行平等协商,是一种新兴的跨区域的全球性的合作。所以,我们学习借鉴了欧洲,又超越了欧洲。
“一带一路”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一种方案和智慧。那么,这个问题从哪来的呢?法国画家高更画了一幅名画,名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的演讲中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他说,“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那么,中国提出的方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和合。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实现和谐相处,互学互鉴。合,是“一带一路”,是互联互通,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发展战略的对接。中国儒道释并存,本身就是合的典型例子。儒家强调的是以和为贵,是君子和而不同;道家强调阴阳和谐;佛家强调众缘和合。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和合文化。所以,“一带一路”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不再是简单地复兴古代丝绸之路。现在欧盟、美国都提出来各自版本的“一带一路”,但我们也不害怕,我们本身强调是对接的、包容性的、开放的,不是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所以,“一带一路”的核心在于互联互通。当年,德国统一以后,法国就不是它的对手,是因为法国和德国的铁路网都不一样。德国的铁路网更加四通八达,而法国的铁路网是条条铁路通巴黎。法国在非洲有24个殖民地,但两个相邻的殖民国之间没有实现直航,都要通过巴黎转机才能到另一个国家。现在的全球化与之很像。如互联网,我们是通过美国连在一起。再如国际金融体系,在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总体上还是维持了美元的霸权,跨国汇款要用SWIFT Code,这都是美国控制的。现在,由于受到美国对伊朗制裁的一些冲击,欧盟要建一个替代美国SWIFT系统,从而减轻对美国的依赖。由于美国滥用“长臂管辖”的霸权主义,也产生了解除霸权的一些冲动或努力,比如区块链技术等。所以美国人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互联互通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力。欧洲也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带一路”版本,也在强调欧亚的互联互通。
首先,“一带一路”与欧洲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甚至是世界历史的演绎都是连在一起的。自从陆上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以后,欧洲人走向海洋,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西方中心论打造海洋型的全球化一直到今天,最多的时候90%的贸易都是通过海上进行的,到现在从货物总量上看仍然有80%以上是从海上运输的。因此,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内陆地区比较落后,这就是为什么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时候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因为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所以帮助内陆国家、内陆地区寻找海洋,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这是“一带一路”最初的设想。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要实现陆海连通,改变了过去要么陆上兴盛、要么海上兴盛的情况。不光是陆海连通,而且还实现天上地上海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连通,甚至通过北极冰上丝绸之路这个新航道的拓展,把中国和欧洲的命运以及其他世界各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一开始,欧洲人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告别欧洲中心,实际上打破欧洲中心的是美国中心,并不是中国,我们现在实现的是一种更大层面上的包容,让世界发展更加均衡。因为欧洲所说的全球化实际上是少数的国家全球化,是沿海地区、岛屿国家的全球化。比如说大家看夜晚灯光图,北美、日本、西欧非常亮,而非洲一片漆黑,还有10亿多人没有用上电,你说这是全球化吗?显然不是。我们要打造一种包容性的全球化,就是让全球化的成果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所分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让这个世界的发展更加公平和正义,改写近代以来畸形全球化的局面,这就是“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积极响应并被联合国多次写入有关决议的重要原因。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麦肯锡也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推动新增30亿中产阶级,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80%。“一带一路”的核心就在于抓住实体经济,尤其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有乘数效应,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入会创造3万到8万人的就业,带来25万亿的GDP产出,通过乘数效应撬动更多国家脱贫致富,带动世界进入新一轮的繁荣。
新型全球化,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互联互通,要从以资本为导向转为以发展为导向,以所谓的高标准一刀切向各种标准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向推进。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欧洲对“一带一路”开始确实是很兴奋的,但是后来就质疑欧洲的标准是不是被稀释掉了。欧洲强调规则导向,高标准的全球化;而“一带一路”强调是发展导向,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所以,现在欧洲对“一带一路”既感兴趣,又有很多疑问。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
欧洲方面的积极力量还是占主动的。比如,法国参议院在2018年6月12日发布首份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估报告,呼吁法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年初,法国总统马克龙来中国访问也对“一带一路”作出了积极响应。意大利现在也非常积极,要成为七国集团里率先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当然,意大利有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对他的债务状况、金融状况疏困的因素在里面。葡萄牙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成为第一个签署该协议的西欧国家。英国第一个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还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
当然,“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不仅中国发力、中国制订规则、中国影响力在上升,而且欧洲也在发力,这是最后出台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文件的一个出发点。葡萄牙欧洲事务国务秘书布鲁诺·马萨斯2015年在《金融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当今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人为划分是难以为继的。……欧洲只有一条摆脱地缘政治陷阱的途径:它也必须拥抱欧亚的天命。”实际上,意大利一位记者在1984年就提出,“如果欧洲不想变成世界的边缘地带,只有顺着古丝绸之路从文化上、经济上拥抱亚洲。”欧洲人的这种反应也可以这么说,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原来的古代丝绸之路东学西鉴,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鉴,再到今天的东西相鉴,中欧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力量又通过“一带一路”重新推动世界的发展,共同打造一种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模式。
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文件的全称是《连接欧洲和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金融时报》等媒体称之为欧洲版本的“一带一路”。它旨在通过有形和无形的网络,更好地连接欧洲和亚洲,加强社会和区域弹性,促进贸易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创造更可持续的低碳未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表示,希望欧亚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网络、加强伙伴关系并推广可持续投资,把欧盟内部可持续的、基于规则的互联互通经验推广到亚洲。最后一句话很关键,也就是说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相比它有鲜明的三个特点。首先,在规则上强调欧盟的高标准。欧盟一直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国也如此,且做法是非常弹性、开放的。但是欧盟的“规则”更体现欧标。其次,在内容上着眼于新领域。文件提出三方面行动:建立交通网络、能源与数字网络和人文联系,为亚洲国家和
组织提供联通伙伴关系。当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强调天上、地上、海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欧版更体现欧洲比较竞争优势。最后,在方式上提倡私人资本参与。欧盟强调公私合资(PPP)模式,实际上我们也提倡这种模式,但是中国的私企也担心参与不畅。欧盟文件强调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促进可持续金融发展,表示将创立600亿欧元保险基金,用于赔付失败项目。欧盟将从2021年及之后的共同预算中拨出资金,并吸引成员国的公共金融机构和私人金融机构参与,争取在2021-2027年间为互联互通项目筹集超过3000亿欧元。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欧盟驻华代表团网站以一系列数据阐述,欧亚两大洲的GDP占全球GDP的60%以上,年贸易额达1.5万亿欧元,自2015年起超过1.8万名学生和学者往来于两地区之间。与此同时,欧亚在保护环境上有共同的责任。跨境法律法规也意味着能给商业提供公平的竞争。此外,财政与金融的稳定需要长期规划。基于上述理由,欧亚之间需要更佳的互联互通。目前,欧盟为连接欧亚正开展5个项目,包括决定提供8500万欧元促进东盟融合、投资3500万欧元在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建造大桥、与日本达成数据传输相关协议等。接下来,可能更多地从三个方面着手:在交通、能源、数字化和人员网络方面促进高效的跨境连接;加强基于共同认可的规则和标准的双边、区域性及国际性合作;通过利用不同金融工具促进可持续金融。
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文件在加强双边关系以促进欧亚互联互通的部分,第一个提到的国家是中国。文件提出,将中国列为首要双边合作对象,并强调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合作、欧盟与亚投行的合作。因此,我们不要简单说欧版的“一带一路”是受中国“一带一路”刺激后,来跟中国竞争的。我认为,与美国的亚太、印太战略针对中国肯定还是不一样的。欧洲的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多边的、开放的,强调规则,对我们来说,肯定会带来了一些复杂因素,但也带来一些合作的可能性
加强中欧之间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共同推进不仅欧亚互联互通,乃至于全球层面上的互联互通。如何加强?可行性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前景如何?
现在,中欧班列把欧亚大陆连在一起了。截至2018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一万列,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中欧班列,不仅是在物流上改变了原来海洋性贸易格局,也是产业链重新布局的一种。我们看中欧合作不能只从陆地来看,还要从海洋上、天上、网上来看。我们现在提出,以发展蓝色经济为主线,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以及中国—北冰洋—欧洲等三大蓝色经济通道,其中两条是通向欧洲的。陆上、天上、海上、网上的合作,应该会成为我们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我们反复强调“一带一路”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强调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强调战略对接。比如,与“容克投资计划”的对接,让欧洲更好激活市场,从欧洲市场扩展到整个欧亚大陆的市场乃至延伸到非洲,从陆上到海洋,实现陆海连通,帮助欧洲的区域整合和文明复兴。我们要强调东西方互鉴,不仅是中华文明复兴,实际上欧洲文明也有复兴的空间和可能。欧洲和俄罗斯的一些矛盾能否通过互联互通进行弥合。让欧洲不仅把命运绑定在美国人身上,也掌握在自己手里,甚至更多地与中国连在一起,增加了除大西洋之外的欧亚大陆的一种选择,也提振了欧盟的全球影响力尤其是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对冲了相关风险。这是“一带一路”对于欧盟、对欧洲各国产生的一些效应,尤其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16+1)让原来边缘化的中欧地区变成了欧亚互联互通的桥梁、纽带。所以,早参与早得益。比如,捷克这些年与中国关系非常好,增加了大量直航。以前,我们到布拉格是没有直航的,最开始从维也纳转机,后来到巴黎、法兰克福转机。现在直航多了,不仅是中国游客多了,投资也增加了,这增进了两国的了解,两国的感情基础越来越牢靠。匈牙利也是如此,首都布达佩斯成为匈塞铁路的起点,也是中国人到中东欧旅游的节点。现在,奥地利也成为“16+1”的观察员国。可以这么说,“16+1”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个亮点,尤其这是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是通向欧洲的合作,所以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在“16+1”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匈塞铁路和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先说比雷埃夫斯港。中远海运集团收购了比雷埃夫斯港2号、3号码头,并改造升级联网,实现陆海联通,使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从原来的第93位上升到36位,并且位次还继续往前。一个原来衰落的港口又复活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刚开始,希腊人担心中国企业会解雇当地工人,结果很好地实现了本土化。比雷埃夫斯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欧洲的主要港口,通过中欧陆海快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在一起,让希腊在欧洲的地位、在地中海地区的地位不一样了,更重要的是希腊的经济实现了发展,摆脱了债务危机的冲击。不仅如此,匈塞铁路、巴尔干海铁联运,以及欧洲的“三河通三海的计划”(注:“三河”为多瑙河、易北河和奥得河;“三海”为黑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通过陆海连通,内河变成外河,通过河流把这些国家命运与发展带动起来。所以,“一带一路”框架对接、互联互通,单独看一个项目不赚钱或者赚钱较慢,但是把这些连通在一起,效果就出现了。这就是中欧班列、中国陆海快线与比雷埃夫斯港连接的重要效益。以上是陆上和海上的连通,还有天上和网上的连通。例如,信息化产业合作、国际产能合作。因此,欧洲的命运越来越多地与“一带一路”连在一起,就像爱因斯坦的公式E=MC²一样,E是Europe(欧洲)、M是Mutual Connectivity(互相联系)、两个C是China(中国)和Eurasian Continent(欧亚大陆)。
不仅是积极与欧洲进行国际合作,我们还争取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像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积极表态。日本的企业界、政界也在推动政府大量与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美国在2017年也派代表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
论坛。
中美欧,我称之为“文明三角”,也就是三大原力:美国主要是创新力强;中国是应用力强;欧洲是思想力强,想法很多,有经验有标准。这三种力量进行合作,才能克服所谓的创新陷阱。美式节省劳动力型创新、欧式节省资源型创新,这两种创新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友好,为什么?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就在于劳动力便宜,资源比较丰富。我们现在要强调的是“一带一路”新型创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争取欧洲,就要回应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质疑,才能动员欧洲人更多地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
第一个质疑,“一带一路”是否带来环境挑战。我们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核心思想就是要解决既要发展又要环保的问题。实际上,全世界仍有10亿人民用不上电,一旦发电,加之这些国家本来比较穷,用的都是煤和油,这不就增加碳排放吗?现在,既要减少碳排放,又要增加发电量,就是中国人说的“既要马儿跑,还要马儿不吃草”,甚至还挤奶,在西方社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的核心是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三位一体。很多欧洲人不了解中国现在的环保标准和低碳技术,而只强调欧洲的高标准,这就造成一些误解。
第二个质疑,“一带一路”是否会造成债务危机。美国副总统彭斯指责中国进行“债务外交”,欧洲也有这个担心。他们担心中国的“一带一路”不是援助,而且是投资。打一个通俗的比方,中国的想法是“鸡”给这些国家,希望将来鸡要下蛋,而不是杀鸡取卵,把鸡杀掉了,炖汤喝了肯定会造成债务。然而,投资基础设施这种未来持续繁荣的项目,会产生杠杆效应,是“鸡会生蛋,蛋再生鸡,鸡再生蛋”,通过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会产生债务。比如,肯尼亚的蒙内铁路通车一年了,推动肯尼亚经济的1.5个百分比的增长,帮助多个东非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并没有造成债务危机。
第三个质疑,“一带一路”的透明度问题。他们质疑,“一带一路”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呢?为什么签的政府间协议没有公开呢?实际上,“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除了双边以外,还要多边。有一些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有所担心,不希望我们公布出来,我们实际上是应他们的要求而未公开的。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是一个“阳谋”,没有什么“阴谋”,就是要互联互通,说得很清楚。反而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才认为有阴谋。
第四个质疑,“一带一路”是否是一种地缘政治分裂。实际上恰恰相反,“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强调地缘经济。但是,欧洲人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一种地缘政治。一些人把“一带一路”称为“新丝绸之路”,这会造成误解。
第五个质疑,“中国中心论”,一些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朝贡体系复兴,是中式全球化。这是一种严重误读。
还有一些人鼓吹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这当然是误导。资本主义是什么概念?是剥削他国资源,中国没有剥削他们,而是鼓励双赢的,哪个资本主义是给你搞基础设施,给你搞现代化的呢?中国现在是带着产业链的布局到那里去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有人说“一带一路”是马歇尔计划,这也是在误导。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为了控制欧洲,制造欧洲和苏联的分裂,包括在欧洲内部制造分裂的一种地缘政治工具。当然,马歇尔计划当时是解决美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很多人也说“一带一路”是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这是不对的。“一带一路”是分享优质富余产能,这些产能对别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非常好的产能,并不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概念。
另外,欧洲人强调高标准,中国人强调以发展为导向,导致了欧洲人对“一带一路”有一些误解。实际上,中国的发展借鉴了欧洲和美国的经验,我们也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很落后,需要创造和培育市场,这就涉及开发性金融,而他们不懂这一套做法,指责中国搞“债务外交”,甚至说是不透明之类的。这就像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会游泳,就直接被扔到大海里,那样是会淹死的。中国现在建了一个游泳池先给他们
培训,训练好了再让他们到大海里去游泳。这不是违反市场原则,恰恰相反是创造条件让这些落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原则。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当然,中国有一些市场经济标准没有达到欧洲的标准。比如,中国没有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中国的劳工和环境标准不可能像欧洲这么高。但是,我们一步步来,先从容易的做起。如果一下子就调到高标准,反而是坏事。
还有人指责中国企业没有社会责任,不雇佣当地工人,等等。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当地工人价格只有中国的一半甚至是几分之一,为什么不用当地的工人呢?我们要实现本土化,但需要时间来培训。像蒙内铁路,先把人员派到中国来留学,四年以后学会了,加上实践才能够上岗。这就是我们说的不能用西方舆论来看问题,但要对他们解释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关切并解决一些思想疙瘩和不必要的疑虑、误解,才能更好地团结争取欧洲共建“一带一路”。就像《史记》里的一句话:“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一带一路”也可以说是收功于西北。
“一带一路”会带来欧洲一体化的放大,从欧洲大陆变成欧亚大陆。原来欧洲的思维方式是靠融合基金等补贴欠发达地区,消弭东西南北的发展差距,今天“一带一路”强调包容性发展,让欠发达地区成为节点、支点,而不再成为援助和补贴的对象。同时,发掘小国之美。欧洲人说,在欧洲只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小国,另外一类是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小国的国家。这当然是自嘲。我们现在通过“一带一路”的放大效应,发掘小国之美,这是他们想不到的。中国和欧洲在“一带一路”上合作了以下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到现在已经经过多轮的谈判、协商,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中国投资欧洲的铁路网,欧洲也投资中国“一带一路”的很多项目。我们强调,中欧之间是有大量合作空间的。欧洲毕竟是老牌帝国,所以制定的标准以及对“一带一路”各个参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都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要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指导下,把中欧资源战略对接做好,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和落地生根。
第二个案例:中欧海洋合作。中国在一个由传统的陆上国家变成一个海洋性大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思维方式、知识准备都不够,需要大量向欧洲“取经”。可以这么说,世界上71%被海水覆盖,其中70%,也就是地球的近一半(49%)是国际海域、公海。陆上的资源用得差不多了,必须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海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欧洲有六个国家争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站。这是典型的激励效应的体现。所以,我们要站在欧洲的肩膀上,启动更多的海洋战略对接,像欧洲一体化海洋政策,发展海洋经济,倡导“蓝色增长”,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地区管理,支持和鼓励数据共享。欧洲的海洋话语权表现在,IMO(国际海事组织)在欧洲,还有一些规则,如ISPS Code、SOLAS公约等。这些都是跟欧洲合作的重要源泉。所以,中国也树立了一个“和平、合作、和谐”的新海洋观。《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提出了中国与欧盟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提出加强在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知识、海洋观测与监测、海洋科技研发、海洋
经济发展、海洋能源利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欧洲的强项,中国现在正在努力学习。所以,在海洋和平、海洋安全,海洋发展战略对接、海洋伙伴关系、海洋物流运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洋信息共享,海底光缆等方面,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当然,我们看到了机遇,也要明白中欧海洋合作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所以,我们在开发第三方市场航线、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欧可以从共同关心的公共问题、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等方面开始做起,协调内部关系,加强文明对话。
2015年,在全球前50大集装箱港口中,近三分之二都有中国的投资,而在2010年这个比例还不到五分之一,所以欧洲也看重中国海洋经济、海洋航运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欧洲人现在看起来对“一带一路”评价很高,捷克议会众议院副议长菲利普说:“‘一带一路’可成为人类最伟大倡议之一!”所以,我们现在要强调中国与欧洲的合作来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新市场和新空间,不仅是数量上的市场开发,从原来“16+1”变成整个欧洲,更是在质量上、结构性上从高标准、严要求倒逼中国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行稳致远,强调规则和标准导向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结合,先创造培育市场,最终又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给欧洲信心。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但倡议的落实还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地区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要超越旧式的思维方式,提倡一种新型服务型大国的思维。神话中,阿特拉斯背着地球,一旦背不动了,那么他就扔掉。这是美国“利益优先”等做法会造成的麻烦。所以,只要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我觉得“一带一路”建设会形成很多很好的案例。“一带一路”通无止境,还会涉及很多新的问题,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