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好,今天我来讲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话题,主题是“以进一步改革开放来纪念改革开放”。
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却产生了石破天惊般的影响。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篇文章所具有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就在于拉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直接成为撬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杠杆。就此,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让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状态的伟大历史转变,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一、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40年
4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这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综合各方面学术观点,结合过往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可以将这一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准备和试点探索阶段,时间段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起点,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此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源于这次转折了中国命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自此,整个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改革开放新时期正式开启。
改革首先从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的创造力与农村生产制度的变革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确立改革开放国策作出重要的实践铺垫。1984年10月,党中央颁发《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进行两权分离、利润留成、利改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等专项改革试点,后来进一步在国营企业探索开展资产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企业所有制改革,企业改革渐次展开。与此同时,有着“改革试管”美誉的深圳蛇口树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广告牌,拉响了“沿海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对外开放便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起步。随后,“三来一补”等合资合作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的重点又从微观经济领域扩展到市场领域、宏观管理领域、科技教育领域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改革探索的深度、广度和覆盖面都较前一时期显著扩展。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加快展开阶段。
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扩大试点和由点及面阶段,时间段主要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探索试点改革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改革集中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
经过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短暂的经济环境治理、经济秩序整顿的过渡期,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为标志,澄清了一个时期思想理论界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确立了“发展是硬道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基本经济改革思路。中国的改革事业得以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这表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这个时期的改革集中在要素市场和宏观管理体制领域,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建立,财政分税制改革、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立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陆续展开,国有经济股份制改革逐步提速,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开放也由沿海地区向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广泛推进、渐次开花。特别是启动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牵引力。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阶段。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段主要在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进入新世纪,中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WTO)为标志,以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牵引,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这个时期的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在汲取30多年来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改革理论到改革实践又进行了全面创新,着力点是“全面”“深化”“于法有据”和“制度创新”,掀起了一场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的历史性变革,时间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
面对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坚持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以问题为导向,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狠抓落实,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推出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企国资改革、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拓展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推动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及“放管服”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基本确立了改革主体框架,搭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同时,开放则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为目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拓展对外贸易,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以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我们党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新时代的中国改革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珠三角大湾区建设、全国自贸区建设和推广,特别是海南省自贸区从试验区到自贸港的推进,新一轮全面改革开放已迈开新的步伐。可以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
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归纳起来,可以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经过40年的努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82.7万亿人民币(以现价美元计接近1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5%,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2%上升到了目前14.8%,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人均GDP2017年已超过8800美元,从40年前排在世界120多位提升到了60多位。
中国已从改革开放之初视进口商品为奇货可居,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茅。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201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达到3.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310亿美元,回升至世界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246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一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力、行业引领力、产业话语权与影响力大为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起,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所以,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方位。
40年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制造国。“中国制造”如今已遍布世界。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的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精炼铜等220种产品产量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额等指标目前也都超过美国,正在向高技术制造第一大国迈进。在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已占20%。随着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已实现了由追跑转向并跑和领跑。标志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数字经济在中国更是方兴未艾,高铁、网购、移动互联、共享经济“新四大发明”可以说是傲视全球。
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走向了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中国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广大城镇居民基本完成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比如,反映生活水准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57.5%下降到2017年的30%以下,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普及了家用电器,拥有私人汽车已成为平常事,移动电话拥有量超过了9亿人,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预计将超过70%。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目前已降至300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以内,按照现行联合国标准,已有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为解决世界人口脱贫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农业耕作为主体的传统社会转为一个以城市生活工作为主体的现代社会。随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4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全国的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已超过经济增速,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居民储蓄率高居世界各国前列,居民消费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仅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就超过1.3亿人次,总消费超过了1.5万亿人民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普遍提高。目前大学毕业生已占同龄人口的40%以上,每个孩子基本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城镇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目前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5‰。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也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
第三,经济活力充分彰显,市场经济发展已日渐成熟。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完成了从孕育、培育、发展、规范到繁荣的过程,微观主体有活力、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40年前,我们视“小商小贩”为“投机倒把”,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现如今我国已经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品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日趋发达,比如,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从几乎为零发展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日渐形成并发挥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功能。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汇率利率
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取得重要突破,人民币已加入SDR货币篮子,日益发挥主权货币的结算功能,彰显国家经济的强大。
市场经济主体活力持续迸发。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国有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充分发挥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40年来得到充分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GDP所占的比重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就业贡献率超过80%。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创业创新型民营企业发展如火如荼,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经济潜能,一大批“独角兽”公司成长迅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成长之星。
第四,中国社会更加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明显增强,中国与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中国社会得到了全面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0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心,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各国从政府到民间进行了广泛且多层次的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等交流。仅从教育往来看,从改革开放之初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只有几百人到目前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就达几十万人,大量海外留学生也到中国大学学习深造;中国的新闻出版影视业广泛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中国文化传播广度和深度与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多样化、开放化、国际化交流中,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得以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40年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更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打造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这既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也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
40年来,我们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牢牢掌握了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保持了香港、澳门繁荣稳定。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形成了“九二共识”,通过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增进台湾同胞福祉;通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通过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地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就此,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为增强。
第五,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时代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可以说,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就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伊始,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新的历史性飞跃。
一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取得的理论成就,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将继续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40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依靠人民、凝聚智慧,积累和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有着许多重要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应当都蕴含在这40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并在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断得以检验、继承和弘扬。归纳起来,可以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把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准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改革的突破、开放的襟怀,就难以把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0年来,依靠不断地解放思想,我们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维桎梏,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从现实国情出发,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破除了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出发,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破除了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和动辄“全盘西化”的右的倾向,坚持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一次次思想大解放,成功扫除了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一道道思想障碍,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获得新的活力和动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的福祉,创造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快速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
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又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必须立足实际,求真务实、科学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地解决新矛盾新挑战,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实干兴邦,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又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头脑发热、蛮干硬干。
二是理论先导、坚定方向,始终把握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中国经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党的理论先导和理论创新分不开。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党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既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又为成功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还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高举改革旗帜,坚定改革定力,增强改革勇气;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是先行先试、蹄疾步稳,始终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路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需要鼓励大胆探索、敢闯敢干,但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回顾40年改革开放进程,我们的改革没有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搞所谓“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根据国情,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可承受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选择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点,就是“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或部门通过试点摸清规律,通过积累经验再加以推广,由局部扩大到整体,由增量扩及到存量。
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经济再重点推进国有经济改革;从先发展商品市场再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从价格双轨制再向市场单轨制过渡;从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再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这一系列改革都体现了渐进式改革的思路,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走向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改革的经验,理清了改革的内在逻辑,形成了一整套改革的方法论。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特别是进入当今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在改革中要处理好几个方面关系:
第一,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敢于试验,敢冒风险。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步子要稳”,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上要循序渐进,谨慎从事,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时机和力度,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避免犯大的错误。
第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改革开放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既要重视局部的、阶段性的改革开放探索经验,更要加强宏观思考、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要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要考虑各方面利益协调,寻求改革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改革的整体协调推进。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是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四是尊重人民、尊重实践,始终把握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推动者参与者。我国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每一经验的积累,无不来自亿万普通劳动者的实践和智慧,是人民群众释放了改革开放的最大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4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0年来,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改革,才能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才能形成广泛共识,人民就会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
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必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五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制度保障,始终把握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则。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本质特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政治前提。
40年改革开放实践一再证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有利于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有利于全党全国在改革上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有利于改革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在遭遇挫折时可以迅速纠错,扭转时局,化险为夷,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伴随着40年来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革命、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动能,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近40年经济快速增长,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所在。
40年来的艰苦努力,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决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道道思想和体制障碍,奋力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创造了为当今世人瞩目、可以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尤其可贵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体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向强起来迈进的历史性飞跃。
40年来的砥砺前行,党和人民已经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以改革开放精神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
2018年新年来临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就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2018年4月10日,在海南博鳌博鳌亚洲
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时指出,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40年来的物换星移。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人民群众有新期待,从当前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来看,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当代中国的问题清单上,有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积弊,有区域、城乡发展的鸿沟,有资源环境面临的重压,有几千万人摆脱贫困的渴望,有公平正义的呼唤,有世界大变局中的风险挑战……发展水平越高新老问题和矛盾就越是交织叠加,就越呼唤改革开放往纵深发展。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总结历史经验,要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使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开辟新的境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作为贯穿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单元”,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从更高起点系统性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新征程的画卷会比以往更蔚为壮观。站在新的发展方位的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将继续顺应着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着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员令。东方风来天地阔,策马扬鞭再奋蹄。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一个锐意进取、包容开放、勇于担当的中国正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强音。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