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丙奇:艺考“奇葩题”走出应试套路 回归艺术兴趣
- 以“幸福指数”为题作视觉化表达、书法考试要当场作诗一首、考素描画“失重”、昆曲班三试要现场排演现代小品……近年来,艺术院校的招生考试越来越不拘泥于传统,校考中频频出现“奇葩题”,让考生大呼意外。
这些考题之所以让考生大呼意外,是因为不在考生准备的套路中。而不按套路出题,恰恰是为了让考生不再以应试方式对待艺考,而是根据自己的艺术兴趣、特长选择艺术专业,让艺考走出“曲线高考”,回归关注学生兴趣和特长。
我国高考中,一直存在“艺考热”,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全国范围内超过高考生的10%,有的省市甚至达到20%。相比之下,真正有艺术兴趣和特长的学生不到20%,有的学生只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高,通过进行培训来参加艺考,提高高考升学率。
这种“曲线高考”的做法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艺考培训过于重视应试,并不重视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素质培养,进而影响艺术教育的质量,同时,这样的应试化艺考也容易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造成市场“潜规则”。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比如要求提高艺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从以前文化成绩要求为普通类考生的60%,提高到65%,并增加省统考要求,像美术、编导专业都要求考生必须参加省统考,再根据各校要求参加校考。然而这些措施的作用尚不明显,应试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要想艺考走出应试套路,更加关注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特长,或许应该给招生学校更大的自主权,更充分考察学生的兴趣、特长。我国艺术院校在招生中出“奇葩题”,灵活而多变的题目摆脱了以往的固定思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筛选出那些真正有艺术追求与天赋的学生,这也说明了学校自主招生、评价的重要性。但还有另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便是,大学进行这样主观性强的测试,如何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确定学校的招生标准,进行监督落实,以及推进信息公开加以解决的。在美国,艺术类院校招生通常会要求学生提供艺术代表作,学校通过评价代表作,来评价学生的艺术能力。而为破解代表作造假的问题,学校的教授会对作品进行严格评价,发现疑点会询问学生,作品一旦被确认造假将面临十分严重的后果,除了巨大的诚信污点,已经入学的学生,也会取消录取资格。同时,学校的培养要求很高,如果没有艺术兴趣与能力,学生将很难完成学业,获得毕业文凭,这样一来,造假被录取也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些做法或许值得我国的高校思考与学习,经过层层艺考选拔上来的学生,为何可以轻轻松松混过四年获得一张大学文凭?要想破解艺考变为“曲线高考”,大学的作用尤为重要。
由此看来,艺术院校的招生考试变化只是引导学生走出应试,回归兴趣的一小步,还需要改革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的一大步,真正从重视学历,到重视能力进行培养。
北清名师网
京ICP备19057469号-4 手机:138112295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