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其仁:不能永远在一条成本线上做文章
-
周其仁
专家介绍:周其仁,男,生于1950年8月7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1989年至1995年在英美访问求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学习,获得博士资格。1996年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2001年起,每年春季在浙大任教,秋季在北大任教。大学毕业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所工作,主要为中央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提供中长期背景研究。 其间专业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和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土地制度和乡镇企业发展,主要的成果包括著作两本,重要论文若干篇,并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等奖励。
不能永远在一条成本线上做文章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应该没有人会否认。但要说我们一点问题也没有,恐怕也没有人会接受。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掩饰,研究解决之道,促进了中国经济不断取得新成绩。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也是这么过来的。
成本优势的变化,就是值得面对的问题。中国刚开始开放的时候,国家很穷,人民也很穷,工资、能源、土地价格等,什么都很便宜。搞开放,外资愿意来,其中一个吸引力就是成本低廉。中国自己的产品,拿出去,特别是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市场,非常有价格竞争力。这就带来中国的出口导向,带来高速增长。这是我们走过来的路,很成功。问题是,成本优势会变化。
成本有各种各样的,一些成本是在市场竞争里形成的,还有一种成本,我把它称为体制成本,就是成体系的制度运行的成本。这类成本跟市场竞争导致的成本变动不同,带有体制的强制性,如果没有法律政策方面的主动调整,它降不下来。
十八大以来,在降低体制成本上,政府是很努力的。但我国体制成本的下降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不少消极的社会现象,包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投资中的浪费等,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继续降低体制成本。
天下没有成本一直下降这回事。成本曲线,边际上降到一个点以后无可避免要掉头上升。企业如此,行业如此,地方如此,国家也如此,无一例外。所以,降下来的体制成本重新掉头上升,不意外。
出路何在?抽象讲,就是不能永远在一条成本线上做文章。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移动到新的成本线。用日常语言说,就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新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技术手段,它对于观念突破、体制突破和利益格局突破,都有非凡功效。但是技术进步也离不开观念、体制创新的配合。
经济学上讲边际递减,“改革”也不能免。“改革”这个词,有行动时是个动词,没行动那就是个名词。回到中国现实,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作为纲领或大政方针一直存在,说明深得人心。但是改革也不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行动的,实际上很多时候,并没有推出改革的行动,而是在准备、酝酿、试探,或只是做局部实验。改革是又要过日子,又要做系统性变革。过日子叠加体制机制变革,就不可能那样顺畅。特别是容易改的改得差不多之后,深层改革之难,是题中应有之义。另外,中国经济体量今非昔比,正如一头大象得了感冒,不能拿一个小勺喂药,即便药方是对的,量也不够。改革力度如何与今天经济体量相匹配,值得关注和研究。
仔细看创新,到今天我们在原创方面的贡献还不够多。大多数成就,还是跟跑的成就。从高铁、互联网到电商、社交、共享单车,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论到原创——最初的想法和核心技术——还是人家先发,我们跟随,在跟随中发挥应用性、组合性创新。所以,我们的后发优势要充分利用,但不要忽略在取得后发优势的同时,可能还掩盖着后发劣势的危险。
北清名师网
京ICP备19057469号-4 手机:138112295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