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求:金融监管不是消灭风险,应推动中国金融变革
-
吴晓求
专家介绍:吴晓求,著名经济学家,金融证券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吴晓求教授是中国证券理论研究、证券教学和教材体系的重要开拓者,是中国最早培养证券研究博士生的导师。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我国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设计者和政策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在提出“金融中心漂移理论”的基础上,于2001年系统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全球新的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金融监管不是消灭风险,应推动中国金融变革
2018年1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合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股市与债市的协调发展”,思客第一时间对精彩内容全程直播,直播由直播平台趣看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未来十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前景是乐观的,而高科技将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目标是让风险收敛,而非消灭风险。目前的监管标准也需要重新制定,证券化的金融产品应该主要由证监会来监管。
以下为部分演讲内容:
金融的竞争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十九大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整个经济发展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政策、发展理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正在慢慢成长为一个大国,正在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从很多标准来看,把一个国家称作大国,需要一些软标准和硬标准。软标准包括价值理念、道德的坚守,甚至包括契约精神、民主和法治的程度,这些都是作为大国非常重要的软性指标。当然大国也有很重要的硬性指标,除了军事实力以外,有多少航空母舰,有多少枚核弹头等等。
从经济意义上说,一个全球性大国的指标却因人而宜,有些人认为是国际贸易规模排在全球第一;有些人认为是经济规模、GDP的规模;有些人认为是经济的福利水平;还有些人可能认为是人均水平或者制造业水平等等。
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以上提到的种种指标最后都会表现为金融的竞争。我认为,金融的竞争以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强盛为基础。金融的强盛,是以实体经济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为前提的。
十八大以后,供给侧改革开始展开,中国实体经济的大规模转型,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成效正在显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况,我们说中国的金融业正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银行业的资产盈利能力、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来看,整个风险覆盖是比较强的。虽然利润增长在下降,但是对风险的覆盖没有问题,所以我对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总体上看是偏乐观的,或者说谨慎乐观的。从各项指标来看,它处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我认为,我国的金融业至少最近十年没有太大的问题,是可期待的。
顺周期对于国家金融的市场化是不利的
2015年出现了股市的大波动,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总结这些教训,把它转变为政策。近年来,我们对于资本市场的规律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资本市场杠杆的运用。
在金融市场运行方面,我们长时间是顺周期的应用,但是顺周期对于一个国家金融的市场化是不利的,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逆周期的概念,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杠杆应用的逆周期性非常重要。这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中已经得到了深入的贯彻,所以我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正在迈向常态化,重点正在发生转移。
高科技是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现在的金融业态在蓬勃发展,新的金融业态是对传统金融DNA的更迭,在传统金融体系里面植入了一个强大的芯片,从而使整个金融的功能和效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整个中国金融的功能发生了结构性的调整。
新的金融业态破除了传统时空的约束,使得整个金融业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个变化,我认为中国金融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时代感、富有高科技感。而高科技对于金融的渗透是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的金融只有和科技紧密结合,才能以比较快的速度达到发展的目标。
当下,对金融的推动力量无非是两个:
其一是来自于市场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传统的脱媒力量,它是整个中国金融结构发生变革的基础力量,离开了传统的市场脱媒,完成不了中国金融的现代化。
其二是科技对于金融的渗透以及颠覆性的影响,这一新的力量世界各国都还没有完全达到。
现代科技对于金融颠覆性的影响,我们一般指的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影响,例如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等,它们一起构成了现代技术、现代科技对金融的交叉式影响。
当这些新的基因介入之后,中国的金融风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高科技,风险就越难识别,而且越高科技,往往正确和错误的东西之间只有一步之遥。高科技时代,穿着马甲的东西很多,识别风险对于我们是一个挑战。
金融创新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科技因素的介入,使得新金融业态的风险把握更为重要,我们不能做过度的解读,虽然科技会带来新的风险,但是它带来了新的金融功能、更大的效率,它所带来的效率和功能完全可以覆盖所带来的风险,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第三方支付现在90%的人都会用,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都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金融支付的基本业态和方式,而且它的确非常好,它便捷、方便,也安全,而且成本低。
这些都是金融创新的标准,一种金融创新如果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那就是好的创新。虽然它可能增加了某些新的风险,但是,如果这个创新没有增加成本,同时又便捷有效,它就克服了传统风险,超过了新的风险的延伸。所以我多处强调,对于金融风险的精准理解和把握十分重要。
除非你把金融消灭掉,否则风险始终存在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资本市场监管的重点和监管者的职责:监管者是对市场透明度的监管,它不参与,至少不主要参与市场所谓指数的成长、市值的成长、上市家数的增加等等。
金融监管要能够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金融监管的目的不是消灭风险,金融存在的那一天风险就存在,除非你把金融消灭掉,风险就没有了。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目标是让风险收敛,不要让风险扩散、发散。
各种监管制度的设计、监管指标的核心都是使风险收敛,央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设计,核心都是要收敛货币扩张,是要使单个的风险不至于蔓延开来变成系统性的风险。
我们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际上是指金融监管要设计更多的科学指标,让风险收敛起来。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掉,我认为这一基本认识是首要的,新时期金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离不开这一重要理念。
证券化的金融产品应该主要由证监会来监管
中国的债券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有时候会狭义的说,把资本市场只看作是股票市场,实际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一定内涵着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
中国的债券市场有五六个部门在管,实际上这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发改委管的,有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管的,同一个企业发行的不同债券,实际上都是公司债,它们在不同的市场发行、不同的市场流通,这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麻烦,成本非常高,这都是问题所在。
我主张修改《证券法》,监管的标准要重新制定。比如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该由谁来进行批准和监管?我们现在实行的是谁批准谁监管,但是这个方法非常落后。谁批准谁监管会形成无穷的山头,这些山头严重阻碍了市场的一体化。
实际上,我们应该废除掉谁批准谁监管的标准,应该按照产品的性质来设计监管主体。证券化的金融产品的风险来自于透明度,所以我认为应该主要由证监会来监管,在过渡期由央行来辅助。这就是我们说的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这就是最大的放管服。
未来,如果把债券市场做了很好的改革,把资本市场的发行标准做了改革,我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就为期不远了。
北清名师网
京ICP备19057469号-4 手机:138112295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