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高培勇,1959年1月生,天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
经济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经济学部执行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
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税务咨询协会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经济学总会理事等多种社会职务以及二十余所高等学校特聘或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立足当前的形势,我们会看到理念、思想和战略已经发生极大变化,我们正处在一个大不相同于以往的宏观经济环境当中。”12月1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在首届中国证券分析师金翼奖
论坛暨2018“漂亮100潜力榜”首发式上作如此表示。
高培勇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曾3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主讲人。此外,高培勇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多种社会职务、以及20余所高校特聘或兼职教授。当天,高培勇受邀在金翼奖的颁奖论坛上做了题为《2018: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前瞻》的主题报告。
高培勇认为,当今讨论任何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任何宏观经济政策的配置或调整的时候,要重新考虑三个定义:其一是经济形势的判断已大不相同于以往;其二对于发展理念的理解已大不相同于以往;其三对于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的把握也大不相同于以往。也就是说,
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大不相同于以往,须全面转换理念、思想和战略,而转换思维系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九大报告主要的逻辑体系和经济形式、和宏观经济政策直接相关。”高培勇用“六个新”对这一逻辑体系作出概括:新时代、新矛盾、新方列、新阶段、新体系和新部署。他指出这是未来一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大致语境。
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当中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高培勇认为,这些历史方位的变化,决定了未来一年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大致的走向。
谈到宏观经济的大致走向,高培勇指出,回顾过去五年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经济从2012年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当时中国经济急剧下滑,到了2013年就提出了增长速度的换挡期、发展动能的转换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概念。到2014年提出用新常态来概括经济形势出现的变化。2015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到2015年末就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强调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政策框架”。
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传递的最主要的信息就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在谈及新矛盾时,高培勇表示,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学上可以分作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变化做出论证。他认为过去讲的需求仅仅是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而目前美好生活的需要除了上述的基本需求外范围更加拓展,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要。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高培勇认为,今后在经济方面发展的主要关注点,不仅要关注物质,而且要关注精神。“当讲到供给的时候,这里所说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仅仅讲的是市场体系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还包括政府供给系统的不平衡、不充分。更进一步讲,我们所能列举的不平衡、不充分,更多体现在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上。”
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高培勇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判断经济形势变化的时候,必须采用新的分析理念。比如对扩张、投资、赤字、减税降费等概念都需要站在新时代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去理解。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的第一个年头,在
经济工作方面、宏观经济政策配置方面会沿着十九大报告指引的方向稳步前行,虽然不可能是一步到位,但一定是逐步逼近目标的。立足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立足于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改革框架将会逐步得以确立,并且得到进一步的体现。”高培勇最后总结道。